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2-22页
        1.3.1 国内研究概况第12-20页
        1.3.2 国外研究概况第20-22页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2-23页
        1.4.1 研究范围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3-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页
        1.5.2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第二章 论题相关概念阐释及界定第25-36页
    2.1 乡村型第25-29页
        2.1.1 乡村第25-28页
        2.1.2 乡村型的定义第28-29页
    2.2 绿化景观第29-31页
        2.2.1 绿化第29-30页
        2.2.2 景观第30-31页
        2.2.3 绿化景观的定义第31页
    2.3 系统第31-33页
        2.3.1 系统思想兴起第31-32页
        2.3.2 系统研究对象第32-33页
    2.4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第33-35页
        2.4.1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的定义第33-34页
        2.4.2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研究对象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涵义解析第36-45页
    3.1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提出背景第36-40页
        3.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要求第36-37页
        3.1.2 审美观念变换的理论要求第37页
        3.1.3 人居环境改善的现实要求第37-39页
        3.1.4 地域风貌展现的内在要求第39页
        3.1.5 旅游产业优化的外在要求第39-40页
    3.2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理论内涵、形态与理念特点第40-43页
        3.2.1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理论内涵第40-41页
        3.2.2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理论形态第41页
        3.2.3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理念特点第41-43页
    3.3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特征第43-44页
        3.3.1 整体性第43页
        3.3.2 相关性第43页
        3.3.3 层次性第43页
        3.3.4 目的性第43页
        3.3.5 动态性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解读第45-59页
    4.1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构成要素解读第45-52页
        4.1.1 宏观层面——基于形成过程的构成要素第46-47页
        4.1.2 中观层面——基于功能属性的构成要素第47-49页
        4.1.3 微观层面——基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第49-52页
    4.2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结构解读第52-56页
        4.2.1 宏观层面——时间结构第52-53页
        4.2.2 中观层面——组分结构第53-54页
        4.2.3 微观层面——交织结构第54-56页
    4.3 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功能解读第56-57页
        4.3.1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第56-57页
        4.3.2 整合绿化景观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第57页
        4.3.3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现生态宜居第57页
        4.3.4 展现地域特色风貌,塑造乡村情境第57页
        4.3.5 激发相关产业活力,形成联动效应第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东北村和西北村为例第59-73页
    5.1 南京市江宁区东北村和西北村概况第59-61页
        5.1.1 江宁区的区位概况第59-61页
        5.1.2 东北村和西北村的绿化景观概况第61页
    5.2 宏观视角下江宁区东北村和西北村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运行实例第61-64页
        5.2.1 基于形成过程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构成要素提取第61-63页
        5.2.2 基于时间演化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结构分析第63-64页
        5.2.3 基于全局视角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功能评价第64页
    5.3 中观视角下江宁区东北村和西北村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运行实例第64-69页
        5.3.1 基于功能属性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构成要素提取第64-68页
        5.3.2 基于组成成分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结构分析第68页
        5.3.3 基于区域视角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功能评价第68-69页
    5.4 微观视角下江宁区东北村和西北村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运行实例第69-72页
        5.4.1 基于空间形态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构成要素提取第69-71页
        5.4.2 基于交织关系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结构分析第71页
        5.4.3 基于村域视角的乡村型绿化景观系统功能评价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研究结论第73页
    6.2 研究不足第73页
    6.3 研究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机器人协作系统运动规划及位置力协调控制研究
下一篇:智能制造车间中数控机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