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我国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议程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7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半导体产业 | 第18页 |
2.1.2 产业政策 | 第18-19页 |
2.1.3 政策议程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2.1 多源流理论 | 第20-23页 |
2.2.2 政府管制理论 | 第23-25页 |
3 我国政府扶持半导体产业的政策过程 | 第25-43页 |
3.1 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25-31页 |
3.1.1 宏观层面下国内国际的环境分析 | 第25-29页 |
3.1.2 微观层面下国内企业面临的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3.2 我国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具体内容 | 第31-36页 |
3.2.1 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 | 第32-33页 |
3.2.2 部级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 | 第33-34页 |
3.2.3 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 第34-36页 |
3.3 我国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的演变过程 | 第36-43页 |
3.3.1 政策主体 | 第36-39页 |
3.3.2 政策力度 | 第39-40页 |
3.3.3 政策工具 | 第40-43页 |
4 我国半导体产业政策议程的多源流分析框架 | 第43-59页 |
4.1 问题源流 | 第43-49页 |
4.1.1 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 第44-45页 |
4.1.2 产业链协调不完善 | 第45-46页 |
4.1.3 企业规模偏小 | 第46-47页 |
4.1.4 人力资源比较匮乏 | 第47-49页 |
4.2 政策源流分析 | 第49-52页 |
4.2.1 半导体行业内知名人士的推动作用 | 第50-51页 |
4.2.2 国内学者们的积极建议 | 第51页 |
4.2.3 地方政府的试点行为 | 第51-52页 |
4.3 政治源流分析 | 第52-56页 |
4.3.1 全球半导体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的威胁 | 第52-53页 |
4.3.2 国内企业之间的市场博弈 | 第53-55页 |
4.3.3 全球半导体人力资源的争夺 | 第55-56页 |
4.4 政策之窗 | 第56-59页 |
4.4.1 政策之窗的开启:十八届三中全会 | 第57-58页 |
4.4.2 三流耦合的过程 | 第58-59页 |
5 发达国家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59-66页 |
5.1 日本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分析 | 第59-60页 |
5.2 韩国半导体扶持政策分析 | 第60-62页 |
5.3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分析 | 第62-63页 |
5.4 经验借鉴 | 第63-66页 |
6 优化我国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 第66-73页 |
6.1 出台加快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的政策 | 第66-68页 |
6.2 健全以基金扶持为主的多维扶持体系 | 第68-69页 |
6.3 加强国际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相结合 | 第69-71页 |
6.4 扩大自主生产规模,出台资本保障政策 | 第71-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7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