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稳态工况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瞬态工况的研究 | 第1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2 直喷增压汽油机稳态热力学模型 | 第12-31页 |
2.1 全负荷热力学模型 | 第12-24页 |
2.1.1 进、排气模型 | 第13-15页 |
2.1.2 气缸及喷油器模型 | 第15-18页 |
2.1.3 曲轴箱模型 | 第18页 |
2.1.4 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18-20页 |
2.1.5 中冷器模型 | 第20-21页 |
2.1.6 全负荷热力学模型的标定 | 第21-24页 |
2.2 部分负荷热力学模型 | 第24-29页 |
2.2.1 热力学模型向部分负荷工况的扩展 | 第24-26页 |
2.2.2 部分负荷热力学模型的标定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直喷汽油机增压器匹配的三线工况数值评价法 | 第31-47页 |
3.1 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的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3.1.1 发动机与压气机的匹配 | 第31页 |
3.1.2 发动机与涡轮机的匹配 | 第31-32页 |
3.1.3 压气机与涡轮机的匹配 | 第32页 |
3.1.4 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的总体要求 | 第32页 |
3.2 涡轮增压器匹配的三线工况评价法 | 第32-34页 |
3.2.1 单一外特性工况匹配评价的局限 | 第32-33页 |
3.2.2 三线工况评价方法的原理及其优势 | 第33-34页 |
3.3 原增压器的匹配特性研究 | 第34-38页 |
3.4 新增压器的预选及匹配特性 | 第38-46页 |
3.4.1 新增压器的选型及匹配计算 | 第38-39页 |
3.4.2 新增压器的匹配特性对比 | 第39-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直喷增压汽油机恒速变扭理想工况数值评价法 | 第47-61页 |
4.1 涡轮增压发动机瞬态响应特性的类型及评价指标 | 第47页 |
4.2 涡轮增压发动机瞬态响应的恒速变扭理想工况评价法 | 第47-48页 |
4.3 恒速变扭理想工况的瞬态热力学模型 | 第48-52页 |
4.3.1 部分负荷热力学模型向恒速变扭理想工况的扩展 | 第48-50页 |
4.3.2 进气泄压阀控制模型 | 第50-52页 |
4.4 不同增压器匹配方案的瞬态响应特性评价 | 第52-60页 |
4.4.1 恒速升扭理想工况的瞬态响应特性评价 | 第52-55页 |
4.4.2 恒速降扭理想工况的瞬态响应特性评价 | 第55-59页 |
4.4.3 瞬态响应特性评价结果及发动机增压器匹配方案的确定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61-6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