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23页 |
1.1 VOCs的概述 | 第7-11页 |
1.1.1 VOCs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 第7-8页 |
1.1.2 VOCs的污染控制技术 | 第8-11页 |
1.2 光催化技术的概述 | 第11-17页 |
1.2.1 光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光催化降解VOCs机理 | 第12-13页 |
1.2.3 提高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途径 | 第13-17页 |
1.3 金属硫化物及g-C_3N_4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过渡金属硫化物MoS_2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3.2 三元硫属化合物AgIn S_2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3.3 g-C_3N_4的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构建并应用于催化降解甲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 第23-4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2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3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2.4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光催化降解甲苯的实验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3.1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形貌和EDX表征 | 第29-30页 |
2.3.2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XRD表征 | 第30页 |
2.3.3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FTIR表征 | 第30-31页 |
2.3.4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XPS表征 | 第31-32页 |
2.3.5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光学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2.3.6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光催化降解甲苯的性能评价 | 第34-35页 |
2.3.7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光催化降解甲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 第35-37页 |
2.3.8 MoS_2@g-C_3N_4核壳纳米球的降解甲苯的机理探究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构建并应用于催化降解邻二氯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3.2.2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页 |
3.2.3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41页 |
3.2.4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 ο-DCB的实验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形貌和EDX表征 | 第42-43页 |
3.3.2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第43-44页 |
3.3.3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第44-45页 |
3.3.4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3.3.5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 ο-DCB的性能研究 | 第48页 |
3.3.6 AgIn 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甲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4.1 结论 | 第51页 |
4.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