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2页 |
·土地利用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基于RS/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评价与分析制图 | 第1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 | 第1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3-14页 |
·景观格局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8-30页 |
·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地理区位 | 第19页 |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气候降水 | 第20页 |
·河流湖泊 | 第20-21页 |
·植被土壤 | 第21页 |
·矿产资源 | 第21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基础设施一体化 | 第21页 |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 第21-22页 |
·区域市场一体化 | 第22页 |
·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 | 第22页 |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 第22-23页 |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Landsat TM数据 | 第23页 |
·武汉城市圈矢量数据库 | 第23页 |
·欧空局(ESA)Globcover分类数据 | 第23页 |
·统计数据 | 第23-24页 |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第24-30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24页 |
·边界及裁剪 | 第24-26页 |
·影像解译与分类后处理 | 第26-28页 |
·精度评价 | 第28-29页 |
·Globcover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 第30-45页 |
·分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 | 第30-32页 |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情况 | 第32-36页 |
·城市圈总体土地利用结构 | 第32-34页 |
·农业用地变化情况 | 第34页 |
·林业用地变化情况 | 第34-35页 |
·草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35页 |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 第35页 |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区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转化率 | 第36-41页 |
·分地区土地用转移矩阵计算 | 第36-37页 |
·区域整体土地利用转化情况及转化率 | 第37-39页 |
·区域整体土地利用转化图 | 第39-41页 |
·区域土地动态度 | 第41-45页 |
·单一土地动态度 | 第41-43页 |
·综合土地动态度 | 第43-45页 |
4.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45-72页 |
·景观格局理论基础及公式 | 第45-48页 |
·数据处理与景观指数计算 | 第48-59页 |
·景观图的GRID格式转化 | 第48页 |
·FRSGATATS景观指数计算 | 第48-59页 |
·武汉城市圈各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9-65页 |
·武汉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9页 |
·黄石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鄂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孝感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黄冈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2-63页 |
·咸宁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3-64页 |
·仙桃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4页 |
·潜江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4-65页 |
·天门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5页 |
·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5-67页 |
·驱动力分析 | 第67-72页 |
·人口因素 | 第68-69页 |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 第69-70页 |
·政策因素 | 第70-71页 |
·城镇化和交通发展因素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