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荧光传感器 | 第11-13页 |
1.1.1 荧光 | 第11页 |
1.1.2 荧光传感器的结构及应用 | 第11-13页 |
1.2 核酸外切酶Ⅲ | 第13-15页 |
1.2.1 核酸外切酶Ⅲ的介绍 | 第13页 |
1.2.2 核酸外切酶Ⅲ辅助的信号放大策略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金属纳米簇 | 第15-17页 |
1.3.1 金银纳米簇的合成 | 第15-16页 |
1.3.2 金银纳米簇在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核酸适配体 | 第17-20页 |
1.4.1 核酸适配体的简介及制备 | 第17-18页 |
1.4.2 核酸适配体在荧光传感器中应用 | 第18-20页 |
1.5 核酸染料 | 第20-23页 |
1.5.1 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SGI) | 第20-21页 |
1.5.2 硫磺素T(ThT) | 第21-23页 |
1.6 ABTS的介绍以及应用 | 第23-24页 |
1.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4-26页 |
1.8 荧光光谱法 | 第26页 |
1.9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基于DNA链置换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荧光法检测HIV DNA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29-30页 |
2.3.2 实验原理验证 | 第30-31页 |
2.3.3 Exo Ⅲ对实验体系荧光的影响 | 第31页 |
2.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1-34页 |
2.3.5 荧光法检测HIV DNA | 第34-35页 |
2.3.6 选择性实验 | 第35-36页 |
2.3.7 样品分析 | 第36页 |
2.4 结论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金银纳米簇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荧光法检测p53 DNA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2 DNA-Au/Ag纳米簇(DNA-Au/Ag NCs)的合成 | 第38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39页 |
3.3.2 DNA-Au/Ag NCs的表征 | 第39-40页 |
3.3.3 实验原理的荧光光谱验证 | 第40-41页 |
3.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1-44页 |
3.3.5 荧光法检测p53 DNA | 第44-45页 |
3.3.6 选择性实验 | 第45-46页 |
3.3.7 样品分析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和核酸外切酶Ⅲ无标记检测赭曲霉毒素A | 第47-60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49-50页 |
4.3.2 实验原理验证 | 第50-51页 |
4.3.3 Exo Ⅲ对实验体系荧光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52-55页 |
4.3.5 荧光法检测OTA | 第55-57页 |
4.3.6 比色、紫外可见法检测OTA | 第57-58页 |
4.3.7 选择性实验 | 第58-59页 |
4.3.8 样品分析 | 第59页 |
4.4 结论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