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沙蜥沿海拔梯度的进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脊椎动物体色地理变异与表型特征热调节第16-18页
        1.1.1 体色地理变异与Gloger规律第16-17页
        1.1.2 有鳞类爬行动物的热调节第17-18页
    1.2 高原陆生脊椎动物遗传适应与进化机制第18-24页
        1.2.1 线粒体基因的选择作用与进化研究第18-20页
        1.2.2 转录组的研究应用第20-24页
2 贵南沙蜥表型特征对其热调节的影响第24-34页
    2.1 前言第24-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2.2.1 样本采集与饲养第25页
        2.2.2 升温实验第25-26页
        2.2.3 降温实验第26页
        2.2.4 数据处理第26页
    2.3 结果第26-32页
        2.3.1 四肢与躯干的升温速率第26-30页
        2.3.2 四肢与躯干的降温速率第30页
        2.3.3 腹部黑斑区域的升温速率第30-32页
        2.3.4 四肢升温和降温速率的比较第32页
    2.4 讨论第32-34页
3 沙蜥沿海拔梯度的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的进化分析第34-49页
    3.1 前言第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40页
        3.2.1 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测定与准备第34-36页
        3.2.2 构建系统发育树第36页
        3.2.3 Random-sites分析第36页
        3.2.4 Branch-sites分析第36-37页
        3.2.5 Robustness分析第37页
        3.2.6 TreeSAAP分析第37页
        3.2.7 蛋白选择位点共进化分析第37-40页
    3.3 结果第40-46页
        3.3.1 系统发育树第40-41页
        3.3.2 Random-sites分析第41页
        3.3.3 Branch-sites分析第41-42页
        3.3.4 Robustness分析第42页
        3.3.5 TreeSAAP分析第42页
        3.3.6 蛋白选择位点共进化分析第42-46页
    3.4 讨论第46-49页
4 西藏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MC1R基因的进化研究第49-59页
    4.1 前言第49-5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4.2.1 样本采集第50页
        4.2.2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第50页
        4.2.3 序列分析第50-54页
        4.2.4 选择进化分析第54页
    4.3 结果第54-57页
        4.3.1 西藏沙蜥MC1R基因的基因结构与遗传变异第54页
        4.3.2 MC1R二级结构和氨基酸位点变异第54-55页
        4.3.3 选择进化分析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59页
5 不同海拔梯度青海沙蜥种群比较转录组研究第59-73页
    5.1 前言第5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5.2.1 样本采集第59-60页
        5.2.2 Illumina测序第60页
        5.2.3 数据筛选,de novo组装和基因表达分析第60页
        5.2.4 基因注释和GO分类第60-61页
        5.2.5 直系同源基因的确定第61页
        5.2.6 正选择作用分析第61页
        5.2.7 候选基因功能分析第61-63页
    5.3 结果第63-71页
        5.3.1 测序、de novo组装和基因注释第63页
        5.3.2 GO类群和潜在直系同源基因的确定第63-65页
        5.3.3 正选择作用分析第65-66页
        5.3.4 候选基因功能分析第66-67页
        5.3.5 基因表达分析第67-71页
    5.4 讨论第71-73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创新点第73-74页
    6.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92页
附录第92-130页
    附录一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采样点信息与Genbank登录号第92-94页
    附录二 ND2,ND3,COXIII,ND4,ND5,ND6基因氨基酸全序列比对第94-107页
    附录三 正选择位点SCA藕联进化分析结果散点图第107-112页
    附录四 西藏沙蜥样本信息与基因型第112-115页
    附录五 西藏沙蜥核苷酸与氨基酸位点变异第115-120页
    附录六 青海沙蜥转录本的注释第120-121页
    附录七 玛多和玛曲种群转录本GO类群(level 2)分布图第121-122页
    附录八 每个GO类群的平均Ka/Ks值第122-126页
    附录九 14个潜在候选基因(1≥Ka/Ks>0.5)及其GO注释第126-129页
    附录十 玛多和玛曲种群基因表达水平统计第129-130页
作者简历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HSP70家族成员的鉴定及抗旱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节水减氮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