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热激蛋白 | 第12页 |
1.2 热激蛋白70 | 第12-19页 |
1.2.1 热激蛋白70结构 | 第12-14页 |
1.2.2 HSP70与HSP40、HSP110的关系 | 第14-16页 |
1.2.3 热激蛋白70分类 | 第16页 |
1.2.4 植物热激蛋白70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1.2.5 HSP70与非生物胁迫 | 第17-18页 |
1.2.6 HSP70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试验材料 | 第20-24页 |
2.1 供试玉米 | 第20页 |
2.2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0-21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4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5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置 | 第21-24页 |
2.5.1 常用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2.5.2 常用抗生素配制 | 第22页 |
2.5.3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22-24页 |
3 试验方法 | 第24-42页 |
3.1 玉米HSP70家族成员的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24页 |
3.1.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24页 |
3.1.3 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保守基序分析 | 第24-25页 |
3.1.4 蛋白结构域及蛋白高级结构分析 | 第25页 |
3.1.5 启动子顺式元件 | 第25页 |
3.1.6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5页 |
3.2 玉米HSP70家族抗旱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25-29页 |
3.2.1 材料处理 | 第25页 |
3.2.2 玉米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3.2.3 反转录获得cDNA | 第26-27页 |
3.2.4 基因半定量RT-PCR | 第27-28页 |
3.2.5 基因实时定量PCR | 第28-29页 |
3.2.6 实时定量结果计算 | 第29页 |
3.3 载体构建 | 第29-35页 |
3.3.1 总RNA提取 | 第29页 |
3.3.2 反转录获得cDNA | 第29页 |
3.3.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3.3.4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0-31页 |
3.3.5 pEASY-BluntSimpleCloningKit与胶回收产物连接 | 第31页 |
3.3.6 连接产物转化 | 第31页 |
3.3.7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1-33页 |
3.3.8 阳性克隆测序 | 第33页 |
3.3.9 目的基因与目的载体连接 | 第33-34页 |
3.3.10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3.3.11 农杆菌转化 | 第34-35页 |
3.3.12 农杆菌单克隆验证 | 第35页 |
3.4 亚细胞定位 | 第35页 |
3.4.1 转化烟草叶片 | 第35页 |
3.4.2 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5页 |
3.5 拟南芥材料 | 第35-37页 |
3.5.1 拟南芥种植 | 第35-36页 |
3.5.2 CTAB法提取基因组 | 第36页 |
3.5.3 PCR鉴定纯合突变体 | 第36-37页 |
3.6 拟南芥超表达植株转化及纯合种子筛选 | 第37页 |
3.6.1 拟南芥超表达植株转化 | 第37页 |
3.6.2 纯合种子筛选 | 第37页 |
3.7 拟南芥胁迫相关生理表型试验 | 第37-38页 |
3.7.1 拟南芥土壤干旱试验 | 第37-38页 |
3.7.2 拟南芥皿上胁迫试验 | 第38页 |
3.8 试验所用引物 | 第38-42页 |
4 试验结果 | 第42-68页 |
4.1 玉米HSP70家族成员的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52页 |
4.1.1 ZmHSP70s基因鉴定和命名 | 第42-43页 |
4.1.2 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 | 第43-45页 |
4.1.3 ZmHSP70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5-46页 |
4.1.4 ZmHSP70s基因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4.1.5 玉米HSP70s保守基序分析 | 第47-48页 |
4.1.6 玉米HSP70s蛋白结构域分析 | 第48-49页 |
4.1.7 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分析 | 第49-50页 |
4.1.8 ZmHSP70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0-51页 |
4.1.9 启动子激素及逆境相关顺式元件分析 | 第51-52页 |
4.2 玉米HSP70抗旱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52-56页 |
4.2.1 RT-PCR筛选干旱诱导基因 | 第52-54页 |
4.2.2 RT-qPCR验证干旱诱导候选基因 | 第54-56页 |
4.2.3 ZmHSP70s基因的组织表达 | 第56页 |
4.3 ZmHSP70s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56-59页 |
4.3.1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56-57页 |
4.3.2 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57-59页 |
4.4 ZmHSP70s基因功能研究 | 第59-68页 |
4.4.1 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59-60页 |
4.4.2 超表达株系的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60-62页 |
4.4.3 突变体验纯 | 第62页 |
4.4.4 超表达株系的干旱表型检测 | 第62-65页 |
4.4.5 胁迫处理下的发芽率检测 | 第65-68页 |
5 讨论 | 第68-71页 |
6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