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黄条鰤食性研究及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1 黄条鰤的生物学概述第11-12页
        1.1.1 分类与分布第11页
        1.1.2 形态特征第11页
        1.1.3 生活习性第11-12页
    1.2 鰤鱼国内外养殖现状第12-13页
        1.2.1 鰤鱼在国外养殖现状第12页
        1.2.2 鰤鱼在国内养殖现状第12-13页
    1.3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13-16页
        1.3.1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简介第13页
        1.3.2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海洋生物食性及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第13-14页
        1.3.3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在动物食性分析中的优越性第14页
        1.3.4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食性的研究第14-15页
        1.3.5 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率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经济鱼类的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1 鱼类肌肉品质简介第16页
        1.4.2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本论文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转化率与分馏第18-2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材料第18页
        2.1.2 方法第18-19页
    2.2 结果第19-23页
        2.2.1 黄条鰤的生长第19-20页
        2.2.2 饵料鱼的碳稳定同位素值第20页
        2.2.3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营养分馏第20-21页
        2.2.4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率及半衰期第21-22页
        2.2.5 生长和代谢对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率的影响第22-23页
    2.3 讨论第23-26页
        2.3.1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转化率第23页
        2.3.2 生长与代谢对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的影响第23-24页
        2.3.3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富集系数第24-26页
第三章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条鰤的食性第26-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3.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26页
        3.1.2 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第26页
        3.1.3 营养级的计算第26-27页
        3.1.4 饵料贡献比例的计算第27页
        3.1.5 数据处理第27页
    3.2 结果第27-35页
        3.2.1 饵料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第27-28页
        3.2.2 养殖黄条鰤各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值和分馏系数(Δδ~(13)C,Δδ~(15)N)第28页
        3.2.3 野生黄条鰤及其它生物资源稳定同位素比值第28-31页
        3.2.4 野生黄条鰤及其它生物资源的营养级第31页
        3.2.5 黄条鰤的食物组成第31-35页
    3.3 讨论第35-37页
        3.3.1 大连海域食物网的同位素特征及营养级分析第35-36页
        3.3.2 野生黄条鰤食性分析第36-37页
第四章 黄条鰤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第37-4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样品来源与处理第37页
        4.1.2 一般营养成分分析第37页
        4.1.3 氨基酸分析第37页
        4.1.4 脂肪酸分析第37-38页
        4.1.5 数据处理第38页
    4.2 结果第38-42页
        4.2.1 一般营养成分第38页
        4.2.2 氨基酸分析第38-40页
        4.2.3 黄条鰤肌肉组织的脂肪酸组成第40-42页
    4.3 讨论第42-46页
        4.3.1 肌肉基本营养组分评价第42-43页
        4.3.2 氨基酸组成评价第43-44页
        4.3.3 脂肪酸组成评价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牡蛎含DM9结构域新型识别分子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地衣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