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的基本认知 | 第18-28页 |
2.1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类型和阶段 | 第18-19页 |
2.1.3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独特性 | 第19-20页 |
2.2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传播特征 | 第20-22页 |
2.2.1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传播效率高 | 第20-21页 |
2.2.2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传播空间广 | 第21-22页 |
2.2.3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政治关注度强 | 第22页 |
2.3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的运行模式 | 第22-25页 |
2.3.1 政府主导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媒体引导模式 | 第23-24页 |
2.3.3 公众参与模式 | 第24-25页 |
2.4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4.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4.2 沉默螺旋理论 | 第26-27页 |
2.4.3 议题设置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的案例分析——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 | 第28-39页 |
3.1 我国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总体概述 | 第28-30页 |
3.2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的经验 | 第30-33页 |
3.2.1 政府准备充分及时响应 | 第30-31页 |
3.2.2 媒体全面报道及时跟进 | 第31-32页 |
3.2.3 公众配合参与积极讨论 | 第32-33页 |
3.3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3.1 缺乏对社会舆情的监控意识 | 第33-34页 |
3.3.2 缺乏对社会舆情的动态跟踪 | 第34-35页 |
3.3.3 缺乏对社会舆情的正确引导 | 第35-36页 |
3.4 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问题的成因 | 第36-39页 |
3.4.1 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36页 |
3.4.2 基层协作有缺陷 | 第36-37页 |
3.4.3 个体认知有偏差 | 第37页 |
3.4.4 民间企业不重视 | 第37-39页 |
第4章 国外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9页 |
4.1 发达国家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的典型经验 | 第39-43页 |
4.1.1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枪击事件 | 第39-40页 |
4.1.2 法国尼斯国庆日恐怖袭击事件 | 第40-42页 |
4.1.3 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爆炸事件 | 第42-43页 |
4.2 发展中国家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 | 第43-46页 |
4.2.1 印度新德里黑公交案 | 第43-44页 |
4.2.2 巴西维多利亚城罢工骚乱事件 | 第44-45页 |
4.2.3 南非约翰内斯堡排外游行事件 | 第45-46页 |
4.3 国外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9页 |
4.3.1 深化舆情应对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 | 第46-47页 |
4.3.2 源头监督与信息公开需要相辅相成 | 第47页 |
4.3.3 制度建设需要突出网络和信息立法 | 第47-49页 |
第5章 完善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49-62页 |
5.1 创新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预警监控机制 | 第49-52页 |
5.1.1 充实社会舆情预警准备 | 第49-50页 |
5.1.2 监控社会舆情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5.1.3 制定负面舆情预控指南 | 第51页 |
5.1.4 协同多方进行舆情预控 | 第51-52页 |
5.2 健全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科学引导机制 | 第52-54页 |
5.2.1 官方媒体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 第52页 |
5.2.2 大众媒体配合制定良性议题设置 | 第52-53页 |
5.2.3 自媒体强化自身的黏性引导作用 | 第53-54页 |
5.3 优化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紧急参与机制 | 第54-58页 |
5.3.1 营造有序的社会舆情环境 | 第54-55页 |
5.3.2 加强公众的舆情素质教育 | 第55-56页 |
5.3.3 树立正确的社会舆情价值观 | 第56-57页 |
5.3.4 发挥意见领袖的舆情影响作用 | 第57-58页 |
5.4 搭建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平台 | 第58-62页 |
5.4.1 丰富社会舆情平台的层次设计 | 第58-59页 |
5.4.2 突显社会舆情平台的地方特色 | 第59-60页 |
5.4.3 提升社会舆情平台的技术含量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