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4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展望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36页 |
1 基本概念 | 第19-26页 |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内涵 | 第19-23页 |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内涵 | 第23-25页 |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 第25-26页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战略意义 | 第29-32页 |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速长株潭一体化 | 第29-30页 |
·设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中部崛起寻求一个新的突破口 | 第30-31页 |
·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31页 |
·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 第31页 |
·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区域管理办法 | 第31-32页 |
4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与其它改革实验区的差异 | 第32-36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与经济特区的差异 | 第32-33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与其它实验区的异同 | 第33-36页 |
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现状及评价 | 第36-49页 |
1 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资源与资源节约 | 第36-39页 |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39页 |
·环境质量问题的主要分布 | 第39-40页 |
·改善生态环境面临的难点 | 第40页 |
2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9页 |
·基本思路与方法的选取 | 第40-41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方案层的指标集 | 第42-44页 |
·指标释义 | 第44-48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主要发展指标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 第49-70页 |
1 背景 | 第49-50页 |
2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主要做法 | 第50-63页 |
·加强立法 | 第50-54页 |
·实施政策调控 | 第54-58页 |
·开展政府引导和示范 | 第58-60页 |
·企业推动与产业结构重组 | 第60-61页 |
·培育公民节约意识 | 第61-63页 |
3 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有益探索 | 第63-66页 |
4 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66-70页 |
·要加强对建设两型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第66页 |
·建立和完善节约型产品的标识制度 | 第66-67页 |
·加强城市规划 | 第67页 |
·加强政策调控 | 第67-68页 |
·增加公共投入 | 第68页 |
·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政策和建议 | 第70-79页 |
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思路 | 第70-74页 |
·突出区域融合和城乡统筹 | 第70-71页 |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第71-72页 |
·构筑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模式 | 第72-73页 |
·构筑节约、友好型消费体系 | 第73-74页 |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第74页 |
2 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政策和建议 | 第74-79页 |
·完善建设两型社会的价值理念 | 第74-75页 |
·高起点制定长株潭城市群规划 | 第75页 |
·健全管理体制,形成良性治理结构 | 第75-76页 |
·完善两型社会建设的激励政策 | 第76-77页 |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