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内部因素 | 第14-17页 |
1.3.2 外部因素 | 第17-18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1.6.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6.2 本文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2.1 商业银行绩效的界定与评价原则 | 第23页 |
2.2 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 | 第23-25页 |
2.2.1 银行价值指标 | 第23-24页 |
2.2.2 银行净利润相关指标 | 第24页 |
2.2.3 托宾Q比率 | 第24-25页 |
2.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决定理论 | 第25-27页 |
2.3.1 SCP范式假说与相对市场力量假说 | 第25页 |
2.3.2 “安逸生活”假说 | 第25-26页 |
2.3.3 效率结构假说 | 第26页 |
2.3.4 新制度下现在产权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现状 | 第27-38页 |
3.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7-38页 |
3.1.1 经营绩效增速放缓 | 第27-28页 |
3.1.2 业务结构不合理 | 第28-30页 |
3.1.3 资本安全性高 | 第30-32页 |
3.1.4 不良资产率上升 | 第32-33页 |
3.1.5 成本收入比依然很高 | 第33-35页 |
3.1.6 资产规模扩张过快 | 第35-36页 |
3.1.7 资金利用率低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第38-52页 |
4.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 第38-42页 |
4.2.1 平均资产收益率(ROA) | 第38页 |
4.2.2 资本充足率(CAR) | 第38-39页 |
4.2.3 不良贷款率(NPLP) | 第39页 |
4.2.4 成本收入比(CIR) | 第39页 |
4.2.5 非利息收入占比(NIIR) | 第39-40页 |
4.2.6 资产规模(LNASSET) | 第40页 |
4.2.7 流动性比率(LR) | 第40页 |
4.2.8 市场份额(MS) | 第40页 |
4.2.9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 第40-41页 |
4.2.10 广义货币供给量(LNM2) | 第41-42页 |
4.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检验分析 | 第42-46页 |
4.3.1 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4.3.2 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3 多重共线检验 | 第44页 |
4.3.4 单位根检验 | 第44-45页 |
4.3.5 协整检验 | 第45-46页 |
4.4 模型构建与回归 | 第46-49页 |
4.4.1 混合模型 | 第46-47页 |
4.4.2 固定效应模型 | 第47-48页 |
4.4.3 F检验 | 第48页 |
4.4.4 随机效应模型 | 第48页 |
4.4.5 Hausman检验 | 第48-49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5.1 内部因素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关系 | 第49-51页 |
4.5.2 外部因素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关系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5.2.1 加强资本安全性管理 | 第52页 |
5.2.2 强化信贷管理,减少不良贷款额 | 第52-53页 |
5.2.3 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把控非利息收入带来的波动性 | 第53-54页 |
5.2.4 适度降低流动性,紧抓发展机会 | 第54页 |
5.2.5 合理控制规模,减少业务费用 | 第54-55页 |
5.2.6 正确分析国家金融政策,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