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5页 |
1.1 有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 第11-20页 |
1.1.1 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1.2 器件的结构 | 第13-14页 |
1.1.3 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1.4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 第17-20页 |
1.2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33页 |
1.2.1 蓝光材料 | 第21-25页 |
1.2.2 绿光材料 | 第25-28页 |
1.2.3 红光材料 | 第28-32页 |
1.2.4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用作(辅助)主体材料 | 第32-33页 |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第35-45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35-37页 |
2.2 材料的提纯 | 第37页 |
2.3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37-38页 |
2.4 材料的性质表征 | 第38-41页 |
2.4.1 理论计算 | 第38页 |
2.4.2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 第38-40页 |
2.4.3 能级的测定 | 第40页 |
2.4.4 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2.5 薄膜表面形貌和厚度的测定 | 第41页 |
2.6 OLED器件的制备 | 第41-42页 |
2.6.1 ITO玻璃基片的清洗 | 第41页 |
2.6.2 各个功能层的蒸镀 | 第41-42页 |
2.6.3 OLED器件的封装 | 第42页 |
2.7 OLED器件的测试 | 第42-45页 |
2.7.1 发光性质 | 第42-43页 |
2.7.2 电学性质 | 第43页 |
2.7.3 光电特性 | 第43-44页 |
2.7.4 寿命测试 | 第44-45页 |
第3章 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对TADF材料发光效率的影响 | 第45-69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5-47页 |
3.2 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47-55页 |
3.2.1 分子设计思想 | 第47-48页 |
3.2.2 分子的合成 | 第48-50页 |
3.2.3 单晶结构研究 | 第50-55页 |
3.3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讨论 | 第55-56页 |
3.4 材料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 | 第56-58页 |
3.4.1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 第56-57页 |
3.4.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57-58页 |
3.5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58-62页 |
3.6 OLED器件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3.6.1 CBP作主体的器件 | 第62-65页 |
3.6.2 极性主体对DMAC-PN的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3.6.3 DMAC-PN用作红色磷光材料的主体 | 第66-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外围取代基团对TADF材料光电性质的影响 | 第69-86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4.2 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70-75页 |
4.2.1 分子的合成 | 第70-72页 |
4.2.2 单晶结构研究 | 第72-75页 |
4.3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讨论 | 第75-76页 |
4.4 材料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 | 第76-79页 |
4.4.1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 第76-78页 |
4.4.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78-79页 |
4.5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79-82页 |
4.6 OLED器件性能研究 | 第82-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调节推拉电子作用对TADF-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86-98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6-87页 |
5.2 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87-88页 |
5.3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讨论 | 第88-89页 |
5.4 材料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 | 第89-91页 |
5.4.1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 第89-90页 |
5.4.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90-91页 |
5.5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91-95页 |
5.5.1 材料在溶液中的吸收发射光谱 | 第91-93页 |
5.5.2 材料在掺杂薄膜中的光物理性质 | 第93-95页 |
5.6 OLED器件性能研究 | 第95-9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附录A 化合物的质谱图 | 第112-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