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的分离鉴定、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致谢第4-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1 PRRSV病原学特点第13-18页
        1.1.1 PRRSV分类及理化性质第13-14页
        1.1.2 抗原性第14-15页
        1.1.3 体外培养特性第15页
        1.1.4 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第15-16页
        1.1.5 病毒主要编码的蛋白第16-18页
            1.1.5.1 PRRSV非结构蛋白第16-17页
            1.1.5.2 PRRSV结构蛋白第17-18页
    1.2 流行病学第18-19页
    1.3 PRRSV的致病机理第19页
    1.4 我国PRRSV的变异演化及其分子机制第19-20页
    1.5 PRRSV的诊断与检测技术第20-22页
        1.5.1 血清学诊断方法第20-21页
        1.5.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第21-22页
    1.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第22-25页
        1.6.1 灭活疫苗第22-23页
        1.6.2 减毒活疫苗第23页
        1.6.3 DNA疫苗第23-24页
        1.6.4 亚单位疫苗第24页
        1.6.5 活载体疫苗第24-25页
第二章 PRRSV分型PCR方法的建立第25-34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2.1 材料第25-27页
            2.2.1.1 病毒及细胞第25-26页
            2.2.1.2 主要试剂第26页
            2.2.1.3 培养基与抗生素的配制第26-27页
            2.2.1.4 主要设备第27页
        2.2.2 方法第27-30页
            2.2.2.1 区分PRRSV类NADC30、HP-PRRSV和经典毒株的RT-PCR引物设计第27页
            2.2.2.2 样品的准备第27页
            2.2.2.3 提取核酸第27-28页
            2.2.2.4 反转录第28页
            2.2.2.5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第28-29页
            2.2.2.6 PCR产物基因序列测序第29-30页
            2.2.2.7 PCR鉴别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实验第30页
            2.2.2.8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实验第30页
            2.2.2.9 区分PRRSV类NADC30、HP-PRRSV和经典毒株的RT-PCR临床样品检测结果第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2.3.1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反应体系优化结果第30页
        2.3.2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PCR产物测序鉴定第30-31页
        2.3.3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实验结果第31页
        2.3.4 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敏感性试验结果第31-32页
        2.3.5 分型RT-PCR临床样品检测结果第32页
    2.4 讨论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2016-2017年河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PRRSV分子检测及nsp2、ORF5基因变异分析第34-49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2.1 材料第34-35页
            3.2.1.2 主要试剂第34页
            3.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4-35页
        3.2.2 方法第35-37页
            3.2.2.1 PCR引物第35页
            3.2.2.2 样品的准备第35页
            3.2.2.3 提取核酸第35页
            3.2.2.4 反转录第35页
            3.2.2.5 病原检测及GP5、nsp2基因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第35-3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7-47页
        3.3.1 病原检测结果第37-38页
        3.3.2 nsp2及ORF5的扩增结果第38页
        3.3.3 nsp2基因的变异特征第38-42页
        3.3.4 ORF5基因的变异特征第42-47页
    3.4 讨论第47-48页
    3.5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类NADC30毒株的分离与鉴定第49-56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9-53页
        4.2.1 材料第49-51页
            4.2.1.1 病料的收集第49-50页
            4.2.1.2 细胞第50页
            4.2.1.3 主要试剂第50页
            4.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50-51页
        4.2.2 方法第51-53页
            4.2.2.1 PCR引物的设计第51页
            4.2.2.2 样品的准备第51页
            4.2.2.3 PRRSV的分离与培养第51-52页
            4.2.2.4 PRRSV的分离病毒的检测第52-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4.3.1 PRRSV分离培养结果第53-54页
        4.3.2 PRRSV的分离病毒的检测第54-55页
            4.3.2.1 RT-PCR检测第54页
            4.3.2.2 IPMA鉴定第54-55页
    4.4 讨论第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 NADC30 毒株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第56-65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6-59页
        5.2.1 材料第56-57页
            5.2.1.1 病毒样品第56-57页
            5.2.1.2 主要试剂第57页
        5.2.2 方法第57-59页
            5.2.2.1 引物设计第57-59页
            5.2.2.2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第59页
            5.2.2.3 RNA提取与PCR扩增、克隆及测序第59页
            5.2.2.4 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第59页
            5.2.2.5 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第59页
            5.2.2.6 序列重组分析第5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5.3.1 全基因扩增第59页
        5.3.2 同源性分析第59-60页
        5.3.3 20株类NADC30毒株的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第60-61页
        5.3.4 类NADC30毒株基因重组分析第61-63页
    5.4 讨论第63页
    5.5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7页
Abstract第77-78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oxO1?DBD对瘦素作用的影响
下一篇:隐翅虫科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