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平吴后统治吴地相关政策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1.2.1 西晋统治吴地军事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1.2.2 西晋统治吴地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1.2.3 西晋统治吴地用人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统治吴地的军事政策 | 第17-29页 |
| 2.1 “吴地”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 2.2 西晋平吴后对吴地的军事统治 | 第18-24页 |
| 2.2.1 错役制的施行 | 第18-19页 |
| 2.2.2 吴地未罢州郡兵 | 第19-20页 |
| 2.2.3 吴地未罢州郡兵的原因 | 第20-24页 |
| 2.3 孙吴兵制对晋兵制的影响 | 第24-29页 |
| 2.3.1 西晋错役制的产生和演变 | 第24-26页 |
| 2.3.2 孙吴兵制对错役制演变的影响 | 第26-29页 |
| 第3章 统治吴地的经济政策 | 第29-40页 |
| 3.1 西晋平吴后颁布的新经济政策:“户调式” | 第29-30页 |
| 3.2 “户调式”中专门针对吴地的因素 | 第30-37页 |
| 3.2.1 对“夷人”的优待政策 | 第30-32页 |
| 3.2.2 占田、荫客之制对吴地世家大族的限制 | 第32-37页 |
| 3.3 孙吴复客制对西晋品官荫客制的影响 | 第37-40页 |
| 第4章 统治吴地的用人政策 | 第40-70页 |
| 4.1 吴人入洛求仕及其结局 | 第40-42页 |
| 4.2 西晋荆、扬方镇长官用人情况分析 | 第42-57页 |
| 4.2.1 亲信近臣担任荆、扬方镇的情况 | 第50-55页 |
| 4.2.2 吴蜀人士担任荆、扬方镇的情况 | 第55-57页 |
| 4.3 西晋交、广州刺史用人情况分析 | 第57-63页 |
| 4.3.1 西晋在交、广地区多用吴人为州长官 | 第59-60页 |
| 4.3.2 交州家族势力的形成 | 第60-62页 |
| 4.3.3 广州家族势力的形成 | 第62-63页 |
| 4.4 吴王司马晏 | 第63-65页 |
| 4.5 琅琊王司马睿在吴地的经营 | 第65-70页 |
| 4.5.1 笼络南方士族 | 第65-67页 |
| 4.5.2 在吴地的军事行动 | 第67-70页 |
| 结语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