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透水混凝土试验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本文符号一览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透水混凝土概念、分类和用途第16-19页
        1.2.1 透水混凝土概念第16页
        1.2.2 透水混凝土分类第16-18页
        1.2.3 透水混凝土用途第18-19页
    1.3 透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8页
        1.3.1 透水混凝土国外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2 透水混凝土国内研究进展第23-28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第28-30页
        1.4.1 研究目标第28页
        1.4.2 研究内容第28页
        1.4.3 研究方法第28-30页
第二章 透水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第30-50页
    2.1 试验原材料第30-38页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38-39页
    2.3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第39-42页
    2.4 试块的制备第42-45页
    2.5 性能测试方法第45-49页
        2.5.1 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方法第45-46页
        2.5.2 透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测试方法第46页
        2.5.3 透水混凝土孔隙率测试方法第46-47页
        2.5.4 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测试方法第47-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50-86页
    3.1 透水混凝土结构分析第50-54页
        3.1.1 透水混凝土的多孔结构分析第50-52页
        3.1.2 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形成机理分析第52-54页
    3.2 正交试验方法第54-59页
        3.2.1 正交试验法第54-55页
        3.2.2 正交试验法数据分析方法第55-59页
    3.3 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第59-75页
        3.3.1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0-64页
        3.3.2 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4-68页
        3.3.3 透水性影响因素分析第68-71页
        3.3.4 孔隙率对比分析第71-74页
        3.3.5 综合影响分析第74-75页
    3.4 透水混凝土性能关系式研究第75-78页
    3.5 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第78-84页
        3.5.1 振动成型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第78-80页
        3.5.2 静压成型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第80-82页
        3.5.3 两种成型方式对比分析第82-84页
    3.6 骨料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第84-85页
    3.7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第86-127页
    4.1 透水混凝土抗冻融试验性能研究第86-110页
        4.1.1 透水混凝土冻融试验方法第87-89页
        4.1.2 透水混凝土冻融试验测试指标第89-90页
        4.1.3 透水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影响因素及破坏机理第90-92页
        4.1.4 多种掺合料对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第92-105页
        4.1.5 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第105-110页
    4.2 透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第110-126页
        4.2.1 透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第111-112页
        4.2.2 透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测试指标第112-113页
        4.2.3 透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第113-116页
        4.2.4 侵蚀制度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16-126页
    4.3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五章 透水混凝土抗压破坏数值仿真第127-137页
    5.1 蒙特卡罗方法概述第127-128页
    5.2 随机骨料以及孔隙模型的生成第128-129页
    5.3 模型破坏准则以及材料力学参数第129-131页
        5.3.1 模型破坏准则第129-130页
        5.3.2 材料力学参数第130-131页
        5.3.3 模型计算流程第131页
    5.4 抗压破坏模拟分析第131-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39页
    6.1 结论第137-138页
    6.2 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3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顶部带双向VFPS-TMD系统的高耸结构风振控制效益分析与优化设计
下一篇:利用CRISPR/Cas9技术初步解析水稻纤维素合酶(OsCESA4和OsCESA7)P-CR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