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7页 |
1.2.1 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2.2 有源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1.2.3 频率选择吸收表面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频率选择表面基础理论 | 第40-66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频率选择表面基本概念 | 第40-44页 |
2.2.1 频率选择表面的定义 | 第40-41页 |
2.2.2 频率选择表面性能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2.2.3 频率选择表面栅瓣 | 第42-43页 |
2.2.4 频率选择表面的表面波 | 第43-44页 |
2.3 Floquet定理与Floquet模传播 | 第44-57页 |
2.3.1 频率选择表面的Floquet模式 | 第44-50页 |
2.3.2 Floquet模的传播 | 第50-57页 |
2.4 频率选择表面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2.4.1 标量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2.4.2 矢量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2.5 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基础 | 第59-63页 |
2.5.1 基于耦合机理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 | 第59-60页 |
2.5.2 基于元器件加载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 | 第60-62页 |
2.5.3 有源频率选择表面偏置网络 | 第62-63页 |
2.6 小结 | 第63-66页 |
第三章 耦合型可调频率选择表面设计方法研究 | 第66-80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AFSS设计 | 第66-67页 |
3.3 传输特性分析 | 第67-70页 |
3.3.1 滤波特性 | 第67-68页 |
3.3.2 角度稳定性与极化独立性 | 第68-70页 |
3.4 双层级联AFSS设计 | 第70-76页 |
3.4.1 级联原理 | 第71-72页 |
3.4.2 级联AFSS设计 | 第72-74页 |
3.4.3 角度稳定性与极化独立性 | 第74-76页 |
3.5 实验验证 | 第76-78页 |
3.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基于变容二极管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设计 | 第80-98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FSS设计 | 第80-81页 |
4.3 FSS传输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4.4 小型化FSS设计 | 第82-88页 |
4.4.1 介质衬底影响 | 第82-84页 |
4.4.2 集总电容加载 | 第84-88页 |
4.5 小型化AFSS设计 | 第88-92页 |
4.5.1 偏置网络设计 | 第88-89页 |
4.5.2 AFSS设计 | 第89-91页 |
4.5.3 传输特性分析 | 第91-92页 |
4.6 实验验证 | 第92-95页 |
4.7 小结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基于并联LC谐振电路的有源频率选择吸收表面设计 | 第98-120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FSAS简介 | 第98-102页 |
5.3 基于并联LC谐振电路的APS设计 | 第102-105页 |
5.4 TMS设计 | 第105-106页 |
5.5 FSAS设计与实现 | 第106-108页 |
5.6 FSAS传输特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5.7 FSAS在双站RCS减缩中的应用 | 第110-111页 |
5.8 AFSAS设计与实现 | 第111-114页 |
5.9 实验验证 | 第114-117页 |
5.10 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小型化频率选择吸收表面的设计 | 第120-132页 |
6.1 引言 | 第120页 |
6.2 小型化APS设计与实现 | 第120-123页 |
6.3 小型化TMS设计与实现 | 第123-125页 |
6.4 小型化FSAS设计与实现 | 第125-126页 |
6.5 小型化FSAS传输特性分析 | 第126-129页 |
6.6 实验验证 | 第129-131页 |
6.7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论文总结展望 | 第132-134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32-133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