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制动颤振的动力学模型 | 第17-19页 |
1.2.2 制动振动相关试验研究 | 第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本文所用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摩擦学现象介绍 | 第21-23页 |
2.3 摩擦模型简介 | 第23-27页 |
2.3.1 指数模型 | 第24页 |
2.3.2 分式模型 | 第24-25页 |
2.3.3 多项式模型 | 第25-26页 |
2.3.4 Lugre动态摩擦模型 | 第26-27页 |
2.4 摩擦模型的平滑方式 | 第27-29页 |
2.5 非线性振动理论 | 第29-32页 |
2.5.1 振动稳定理论 | 第29-31页 |
2.5.2 非线性系统的辅助分析工具 | 第31-32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胎-路摩擦副耦合的制动器系统粘滑振动仿真分析 | 第33-5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摩擦模型的选取 | 第33-38页 |
3.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2 干摩擦模型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3 轮胎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4 轮胎摩擦模型 | 第36页 |
3.2.5 力学模型的构建与摩擦模型的耦合 | 第36-38页 |
3.3 激励速度为全局参数时的分岔及混沌分析 | 第38-41页 |
3.4 各种参数对系统分岔及混沌的影响分析 | 第41-48页 |
3.4.1 制动压力对模型运动状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轮胎质量块摩擦力大小对制动器振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制动器中部分参数对摩擦系统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4 制动器中部分参数对摩擦系统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不同摩擦模型下制动器系统分岔特性 | 第50-63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指数摩擦模型的系统分岔特性 | 第50-54页 |
4.2.1 摩擦系数衰减指数对分岔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动、静摩擦系数之差对分岔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分式摩擦模型的系统分岔特性 | 第54-58页 |
4.3.1 第一种分式干摩擦模型 | 第54-56页 |
4.3.2 第二种分式干摩擦模型 | 第56-58页 |
4.4 多项式模型的系统分岔特性 | 第58-60页 |
4.5 随机摩擦模型的系统振动特性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制动器系统粘滑振动道路试验研究 | 第63-75页 |
5.1 试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63页 |
5.2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63-66页 |
5.2.1 试验器材及试验方案介绍 | 第63-65页 |
5.2.2 试验工况设计与具体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6-74页 |
5.3.1 不同工况下的时域图分析 | 第66-68页 |
5.3.2 不同工况下的频谱图分析 | 第68-70页 |
5.3.3 不同工况下的相图与庞加莱图分析 | 第70-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