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认知无线电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认知无线网络 | 第13-14页 |
1.1.3 频谱感知面临的安全问题 | 第14-15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相关工作与标准化进程 | 第15-16页 |
1.2.2 频谱感知 | 第16页 |
1.2.3 感知安全问题 | 第16-18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频谱感知与感知安全问题 | 第20-27页 |
2.1 本地感知 | 第20-22页 |
2.1.1 本地感知分类 | 第20-21页 |
2.1.2 常见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2 多用户协同感知 | 第22-26页 |
2.2.1 协同感知算法 | 第23页 |
2.2.2 数据融合方案 | 第23-25页 |
2.2.3 感知安全问题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综合信誉值的安全协同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 第27-40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3.2.1 网络模型 | 第27-28页 |
3.2.2 动态攻击模型 | 第28-29页 |
3.3 基于综合信誉值的安全感知机制 | 第29-34页 |
3.3.1 当前与历史信誉 | 第29-30页 |
3.3.2 惩罚策略 | 第30-31页 |
3.3.3 综合信誉值 | 第31-32页 |
3.3.4 数据融合方案 | 第32-34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4.1 AO攻击下的感知性能 | 第35-36页 |
3.4.2 TFT攻击下的感知性能 | 第36-38页 |
3.4.3 FTF攻击下的感知性能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可信度与证据推理的协同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 第40-57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0-42页 |
4.2.1 网络模型 | 第40-41页 |
4.2.2 攻击模型 | 第41-42页 |
4.3 证据推理概述 | 第42-43页 |
4.4 基于可信度和证据推理的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 第43-48页 |
4.4.1 基本信任分配 | 第43-44页 |
4.4.2 整体可信度 | 第44-47页 |
4.4.3 BPA的选择与修正 | 第47页 |
4.4.4 证据融合判决 | 第47-48页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5.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48页 |
4.5.2 不同数目节点发动攻击时的感知性能 | 第48-52页 |
4.5.3 发动攻击时整体可信度的变化 | 第52-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基于双层防御机制的分簇协同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 第57-71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58-59页 |
5.2.1 应用场景 | 第58-59页 |
5.2.2 攻击模型 | 第59页 |
5.3 基于证据推理与可信度的首层防御机制 | 第59-62页 |
5.3.1 本地感知 | 第59-60页 |
5.3.2 可信度计算 | 第60-61页 |
5.3.3 选择修正BPA | 第61页 |
5.3.4 簇内证据融合 | 第61-62页 |
5.4 基于信誉度的次层防御机制 | 第62-64页 |
5.4.1 簇头信誉度计算 | 第62-63页 |
5.4.2 中心数据融合 | 第63-64页 |
5.4.3 双层防御机制流程 | 第64页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5.5.1 无恶意攻击时的感知性能 | 第65页 |
5.5.2 恶意节点发动单一型攻击时的感知性能 | 第65-68页 |
5.5.3 恶意节点发动组合型攻击时的感知性能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