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司法实践中的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关系模式之争 | 第8-11页 |
一、三则案例及裁判理由 | 第8-10页 |
(一) 获得侵权损害赔偿后享受工伤保险差额赔付的案例(黑龙江) | 第8页 |
(二) 兼得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补偿双重赔偿的案例(山西) | 第8-9页 |
(三) 获得侵权损害赔偿后兼得部分工伤保险补偿的案例(江苏) | 第9-10页 |
二、案例评析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关系的一般原理 | 第11-23页 |
一、侵权损害赔偿 | 第11-12页 |
(一) 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与性质 | 第11页 |
(二)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立法回顾 | 第11页 |
(三)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目的 | 第11-12页 |
二、工伤保险补偿 | 第12-13页 |
(一) 工伤保险补偿的概念与性质 | 第12页 |
(二)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立法回顾 | 第12-13页 |
(三) 工伤保险补偿制度的基本目的 | 第13页 |
三、侵权(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的联系 | 第13-14页 |
四、侵权(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的区别 | 第14-23页 |
(一) 哲学基础的区别 | 第14页 |
(二) 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的区别 | 第14-15页 |
(三) 适用法律程序的区别 | 第15页 |
(四) 赔偿范围的区别 | 第15-23页 |
第三章 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关系模式评析 | 第23-30页 |
一、处理两种责任关系的现实模式 | 第23-28页 |
(一) 全国性法律依据处理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关系的模式 | 第23-25页 |
(二) 地方上处理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的四种模式 | 第25-28页 |
二、现有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兼得模式/双重赔偿模式 | 第28页 |
(二) 工伤垫付模式 | 第28页 |
(三) 部分兼得模式 | 第28页 |
(四) 总额补差法之补充模式 | 第28-29页 |
(五) 分项补差法之补充模式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关系的模式选择 | 第30-35页 |
一、建议:采用补充模式及其理由 | 第30-32页 |
(一) 采用补充模式的法理基础:民事责任聚合说和损害填补原则 | 第30页 |
(二) 采用补充模式的现实基础——比较借鉴外国国情及模式选择 | 第30-32页 |
二、基于补充模式的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第32-35页 |
(一) 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请求权的行使顺序 | 第32页 |
(二) 以“分部对应,累计相加,总额对比”为原则确定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 第32-33页 |
(三) 建立医疗费用工伤垫付制度 | 第33页 |
(四) 赋予工伤保险机构对侵权人的追偿权 | 第33页 |
(五) 总结:形成法律条文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