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曝气及搅拌强化超声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作为反硝化聚磷工艺补充碳源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城市污泥处理现状第10-12页
        1.1.1 污泥的来源与现状第10-11页
        1.1.2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第11-12页
    1.2 超声波及其在污泥处理中的作用第12-14页
        1.2.1 超声波作用机理第12-13页
        1.2.2 超声波预处理污泥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2.3 超声波在污泥处理中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 污泥的水解酸化第14-16页
        1.3.1 污泥水解酸化的原理第14-15页
        1.3.2 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第15-16页
        1.3.3 提高污泥水解产酸的方法第16页
    1.4 污泥水解酸化发酵液作为脱氮除磷碳源的研究第16-1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7-19页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17页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实验概况第19-24页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第19-21页
        2.1.1 实验材料第19页
        2.1.2 实验装置第19-21页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第21页
    2.3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第21-23页
    2.4 有关指标第23-24页
第三章 曝气及搅拌强化超声预处理污泥实验研究第24-34页
    3.1 曝气对超声预处理污泥的强化作用第24-28页
        3.1.1 曝气最有效的超声声能密度的确定实验第24-25页
        3.1.2 曝气量的确定实验第25-26页
        3.1.3 超声及曝气时间的确定实验第26-27页
        3.1.4 曝气时间段的确定实验第27-28页
    3.2 搅拌对曝气加超声实验的影响第28-30页
        3.2.1 实验材料第28页
        3.2.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9-30页
    3.3 曝气及搅拌强化超声预处理污泥实验过程中温度、粒径、PH值的变化第30-32页
        3.3.1 温度的变化第30页
        3.3.2 pH值的变化第30-31页
        3.3.3 粒径的变化第31-32页
    3.4 能量分析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超声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第34-56页
    4.1 水解酸化时间的影响第34-35页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页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4-35页
    4.2 超声预处理对水解酸化的影响第35-44页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7-44页
    4.3 PH值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第44-48页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5-48页
    4.4 温度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第48-51页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9-51页
    4.5 SRT对水解酸化的影响第51-55页
        4.5.1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51-52页
        4.5.2 结果分析与谈论第52-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污泥发酵液作为生物反硝化聚磷碳源的研究第56-69页
    5.1 好氧聚磷菌的富集培养第56-59页
        5.1.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56-57页
        5.1.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7-59页
    5.2 .反硝化聚磷菌的诱导过程第59-61页
        5.2.1 实验方法第59页
        5.2.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9-61页
    5.3 污泥水解发酵液作为反硝化聚磷补充碳源的实验研究第61-64页
        5.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3.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2-64页
    5.4 发酵液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长期影响第64-68页
        5.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5-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与建议第69-71页
    结论第69-70页
    建议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域CORS网的水汽反演与PM2.5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Cd、Zn土壤污染物对土壤酶活性及修复植物黑麦草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