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N~6-(2-羟乙基)腺苷 | 第10-11页 |
1.1.1 N~6-(2-羟乙基)腺苷简介 | 第10页 |
1.1.2 HEA的生理功能 | 第10-11页 |
1.2 HEA的产生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产HEA的真菌 | 第11-12页 |
1.2.2 产生HEA的真菌——蝉花 | 第12-13页 |
1.3 HEA合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HEA生物合成调控研究 | 第13页 |
1.3.2 HEA的化学合成研究 | 第13-14页 |
1.4 HEA的测定及分离纯化方法 | 第14-15页 |
1.5 国内外有关HEA的专利分析 | 第1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5-16页 |
1.7 研究路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产HEA的虫草菌资源研究 | 第17-43页 |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17-1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7-18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菌株活化及鉴定 | 第19-20页 |
2.2.2 菌株的培养 | 第20页 |
2.2.2.1 平板培养 | 第20页 |
2.2.2.2 液体培养 | 第20页 |
2.2.3 虫草子实体培养 | 第20-21页 |
2.2.3.1 小麦栽培虫草子实体 | 第20-21页 |
2.2.3.2 蚕蛹栽培虫草子实体 | 第21页 |
2.2.4 核苷类物质的检测 | 第21-22页 |
2.2.4.1 标准品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2.4.2 样品制备 | 第21页 |
2.2.4.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21-22页 |
2.2.4.4 标准品加入法 | 第22页 |
2.2.4.5 质谱HPLC-MS检测 | 第22页 |
2.2.5 核苷类物质超声提取条件优化 | 第22页 |
2.2.6 不同蝉花中核苷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2页 |
2.3.1 HEA提取和检测方法优化 | 第23-25页 |
2.3.1.1 温度对超声提取虫草中HEA的影响 | 第23页 |
2.3.1.2 核苷类含量测定 | 第23-25页 |
2.3.2 HPLC检测对虫草菌资源的初筛 | 第25-30页 |
2.3.3 标准品加入法对虫草菌资源复筛 | 第30-31页 |
2.3.4 质谱鉴定HEA产生菌 | 第31-33页 |
2.3.5 球孢白僵菌产HEA的研究 | 第33-39页 |
2.3.5.1 形态学鉴定 | 第33-35页 |
2.3.5.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36页 |
2.3.5.3 检测不同来源球孢白僵菌是否产HEA | 第36-37页 |
2.3.5.4 球孢白僵菌液体培养生长曲线 | 第37-38页 |
2.3.5.5 不同来源球孢白僵菌接种蚕蛹 | 第38-39页 |
2.3.6 蝉花核苷类物质含量研究 | 第39-42页 |
2.3.6.1 野生与人工栽培蝉花核苷类成分比较 | 第39-41页 |
2.3.6.2 小麦栽培蝉花不同部位核苷类物质含量 | 第41页 |
2.3.6.3 蝉花不同菌株生长和产核苷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HEA的生物合成调控研究 | 第43-61页 |
3.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3.1.1 试验试剂 | 第43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43-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3.2.1 生长速率测定 | 第44页 |
3.2.2 温度对蝉花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光对蝉花中核苷类物质的影响 | 第45页 |
3.2.4 前体物质对蝉花中核苷类物质的影响 | 第45页 |
3.2.5 培养基对蝉花中核苷类物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6 虫草生长曲线研究 | 第46页 |
3.2.7 高温胁迫实验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3.3.1 温度对蝉花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2 光对蝉花HEA合成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2.1 光质对蝉花HEA合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2 光强对蝉花HEA合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3 培养基对蝉花HEA合成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3.1 蚕蛹粉对蝉花HEA合成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2 不同培养基原料对蝉花产HEA的影响 | 第52页 |
3.3.3.3 碳源对蝉花中HEA合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3.4 氮源对蝉花中HEA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4 前体物质对蝉花产HEA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5 虫草生长周期对HEA合成的研究 | 第55-57页 |
3.3.5.1 蝉花生长周期的研究 | 第55-56页 |
3.3.5.2 蛹虫草生长周期的研究 | 第56-57页 |
3.3.6 高温胁迫对虫草中核苷类物质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6.1 蝉花平板高温胁迫实验 | 第57页 |
3.3.6.2 蝉花液体发酵高温胁迫实验 | 第57-59页 |
3.3.6.3 蛹虫草平板高温胁迫实验 | 第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构建蝉花突变体库筛选高产HEA的菌株 | 第61-73页 |
4.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1-6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61-62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62-6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4-69页 |
4.2.1 分生孢子产生 | 第64页 |
4.2.2 蝉花潮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64页 |
4.2.3 根瘤农杆菌菌株AGL-1感受态制备 | 第64页 |
4.2.4 农杆菌转化 | 第64-65页 |
4.2.5 转化子的菌落PCR验证 | 第65-66页 |
4.2.6 农杆菌介导的蝉花转化 | 第66-67页 |
4.2.7 转化子的筛选与PCR验证 | 第67-68页 |
4.2.8 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68页 |
4.2.9 蝉花交配型的鉴定 | 第68-69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69-72页 |
4.3.1 蝉花自发荧光现象 | 第69页 |
4.3.2 蝉花潮霉素敏感性实验 | 第69-70页 |
4.3.3 农杆菌转化蝉花孢子的转化子验证 | 第70页 |
4.3.4 菌株表型和核苷类物质含量的改变 | 第70-71页 |
4.3.5 筛选不同蝉花菌株交配型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蝉花孢子粉和孢梗束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 第73-80页 |
5.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73-74页 |
5.1.1 试验试剂 | 第73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73-7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5.2.1 蝉花孢子粉和孢梗束粗提物提取 | 第74页 |
5.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74页 |
5.2.3 薄层层析(TLC) | 第74-75页 |
5.2.4 蝉花孢子粉次级代谢产物的粗分离 | 第75页 |
5.2.5 蝉花孢子粉单体的制备 | 第75-76页 |
5.2.6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76页 |
5.3 试验结果 | 第76-79页 |
5.3.1 甲醇粗提物HPLC分析 | 第76-78页 |
5.3.2 孢子粉甲醇粗提物硅胶柱层析法分析 | 第78-79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6.3 展望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
图版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