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研究 | 第11-13页 |
1.2.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加筋土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黄土填筑体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变化关系 | 第21-39页 |
2.1 黄土填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第21-23页 |
2.2 压实黄土基本力学性质试验 | 第23-27页 |
2.2.1 直剪试验 | 第23-25页 |
2.2.2 高压固结试验 | 第25-27页 |
2.3 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变化 | 第27-34页 |
2.3.1 土体微观结构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3.2 微观结构图像处理 | 第29-31页 |
2.3.3 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 第31-34页 |
2.4 压实黄土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关系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黄土沟谷区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规律的离心模型试验 | 第39-55页 |
3.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及设备介绍 | 第39-43页 |
3.1.1 试验基本原理 | 第39页 |
3.1.2 试验相似性 | 第39-40页 |
3.1.3 试验设备及技术指标 | 第40-43页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3-47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43-45页 |
3.2.2 模型制作 | 第45-47页 |
3.2.3 试验过程 | 第47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3.3.1 天然含水量的地基沉降变形规律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3.2 地下水位上升的地基沉降变形规律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填方边坡变形和稳定性的离心模型试验 | 第55-75页 |
4.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55-57页 |
4.1.1 加筋土边坡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55-56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7-63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57-60页 |
4.2.2 模型制作 | 第60-62页 |
4.2.3 试验过程 | 第62-63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73页 |
4.3.1 沉降变形分析 | 第63-66页 |
4.3.2 边坡内部变形分析 | 第66-70页 |
4.3.3 土压力分析 | 第70-72页 |
4.3.4 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填方地基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75-88页 |
5.1 MIDAS GTS NX软件 | 第75页 |
5.2 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规律数值模拟 | 第75-82页 |
5.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5.2.2 模型(a)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5.2.3 原始谷坡不同角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3 黄土高填方边坡变形与稳定数值模拟 | 第82-87页 |
5.3.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82-83页 |
5.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3-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黄土沟谷区高填方分层填筑体沉降变形研究 | 第88-115页 |
6.1 基于割线模量法的沉降计算分析 | 第88-95页 |
6.1.1 p_s/ε_s-p_s曲线的拟合分析 | 第88-92页 |
6.1.2 沉降计算模型 | 第92页 |
6.1.3 基于监测的填方地基沉降分析 | 第92-95页 |
6.2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工后沉降预测 | 第95-104页 |
6.2.1 回归分析模型及效果判定 | 第96-97页 |
6.2.2 基于监测的工后沉降预测回归分析 | 第97-99页 |
6.2.3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工后沉降预测回归分析 | 第99-102页 |
6.2.4 回归分析模型评价 | 第102-104页 |
6.3 黄土沟谷区分层填筑体沉降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 第104-107页 |
6.3.1 数值模型 | 第104-105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105-107页 |
6.4 黄土高填方地基分层填筑体沉降机理分析 | 第107-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