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第17-18页 |
2.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 第17页 |
2.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2 三种典型酚类有机物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 第18-23页 |
2.2.1 三种典型酚类有机物的危害 | 第18-21页 |
2.2.2 三种典型酚类有机物的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2.3 活性污泥法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3-24页 |
2.3.1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 | 第23页 |
2.3.2 续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 第23-24页 |
2.4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4-28页 |
2.4.1 臭氧氧化法 | 第24-25页 |
2.4.2 Fenton法 | 第25-26页 |
2.4.3 湿式氧化法 | 第26页 |
2.4.4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26页 |
2.4.5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氧化方法 | 第26-28页 |
2.5 有机化合物可生物降解性及生物毒性评价体系 | 第28-30页 |
2.5.1 有机物生物降解性评价体系 | 第29页 |
2.5.2 有机物毒性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活性污泥法降解典型酚类有机物的研究 | 第32-5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1.4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3.2.1 活性污泥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双酚A和三溴苯酚在好氧活性污泥体系中的去除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3.2.3 有机物初始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4 pH对吸附及降解过程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5 第二碳源对降解过程的影响 | 第44-49页 |
3.2.6 重金属对降解过程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强化Fe~(2+)/PS体系氧化典型酚类有机物的研究 | 第55-8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1.4 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85页 |
4.2.1 Fe~(2+)/PS体系氧化典型酚类有机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63页 |
4.2.2 强化Fe~(2+)/PS体系氧化典型酚类有机物的研究 | 第63-78页 |
4.2.3 强化Fe~(2+)/PS体系氧化典型酚类有机物的机理研究 | 第78-83页 |
4.2.4 酚类有机物氧化过程中生物毒性变化 | 第83-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典型酚类有机物紫外光解过程的研究 | 第86-111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86-90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86-8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87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87-88页 |
5.1.4 分析方法 | 第88-9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9页 |
5.2.1 典型酚类有机物紫外光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90-104页 |
5.2.2 典型酚类有机物紫外光解的机理研究 | 第104-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UV/PS与UV/Fe~(2+)/PS氧化三溴苯酚的研究 | 第111-149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11-114页 |
6.1.1 实验试剂 | 第111-112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112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112-113页 |
6.1.4 分析方法 | 第113-114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48页 |
6.2.1 UV/PS和UV/H_2O_2氧化三溴苯酚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4-127页 |
6.2.2 UV/Fe~(2+)/PS氧化三溴苯酚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7-133页 |
6.2.3 UV/PS、UV/Fe~(2+)/PS和UV/H_2O_2氧化三溴苯酚的过程分析 | 第133-138页 |
6.2.4 UV/PS、UV/Fe~(2+)/PS和UV/H_2O_2体系氧化三溴苯酚的运行成本比较 | 第138-140页 |
6.2.5 UV/PS、UV/Fe~(2+)/PS和UV/H_2O_2氧化三溴苯酚的机理研究 | 第140-14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7章 UV/PS与UV-UV/Fe~(2+)/PS氧化四溴双酚A的研究 | 第149-169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49-151页 |
7.1.1 实验试剂 | 第149-150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150页 |
7.1.3 实验方法 | 第150-151页 |
7.1.4 分析方法 | 第151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67页 |
7.2.1 UV/PS氧化四溴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154页 |
7.2.2 UV-UV/Fe~(2+)/PS氧化四溴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4-158页 |
7.2.3 UV/PS和UV-UV/Fe~(2+)/PS体系氧化四溴双酚A的过程分析 | 第158-162页 |
7.2.4 UV/PS和UV-UV/Fe~(2+)/PS体系氧化四溴双酚A的运行成本比较 | 第162-163页 |
7.2.5 UV/PS和UV-UV/Fe~(2+)/PS体系氧化四溴双酚A的机理研究 | 第163-16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8章 UV/PS与UV/Fe~(2+)/PS氧化双酚A的研究 | 第169-188页 |
8.1 实验部分 | 第169-171页 |
8.1.1 实验试剂 | 第169-170页 |
8.1.2 实验仪器 | 第170页 |
8.1.3 实验方法 | 第170页 |
8.1.4 分析方法 | 第170-171页 |
8.2 结果与讨论 | 第171-187页 |
8.2.1 UV/PS体系氧化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176页 |
8.2.2 UV/Fe~(2+)/PS体系氧化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6-179页 |
8.2.3 UV/PS和UV/Fe~(2+)/PS体系氧化双酚A的运行成本比较 | 第179-180页 |
8.2.4 UV/PS和UV/Fe~(2+)/PS体系氧化双酚A的机理研究 | 第180-183页 |
8.2.5 UV/PS体系氧化三溴苯酚、四溴双酚A及双酚A的比较 | 第183-187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88-191页 |
9.1 结论 | 第188-189页 |
9.2 创新点 | 第189页 |
9.3 建议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