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PM2.5和黑碳的个体暴露水平及其健康损伤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前言第15-24页
    1.1 PM_(2.5)和BC的污染来源第15-18页
        1.1.1 PM_(2.5)的污染来源第15-16页
        1.1.2 BC的污染来源第16-18页
    1.2 PM_(2.5)和BC的污染水平第18-20页
        1.2.1 PM_(2.5)的污染水平第18-19页
        1.2.2 BC的污染水平第19-20页
    1.3 PM_(2.5)和BC对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第20-22页
        1.3.1 PM_(2.5)对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第20-21页
        1.3.2 BC对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24-31页
    2.1 国内外颗粒物个体暴露研究第24-26页
    2.2 PM_(2.5)和BC对人体健康的损伤第26-28页
    2.3 PM_(2.5)和BC的毒性作用机制第28-30页
        2.3.1 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第28-29页
        2.3.2 炎性损伤机制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31-40页
    3.1 技术路线第31-32页
    3.2 研究方法第32-39页
        3.2.1 PM的个体暴露评估方法第32-35页
        3.2.2 PM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第35-36页
        3.2.3 RNA转录测序方法第36-37页
        3.2.4 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不同行为方式和微环境中颗粒物个体暴露特征第40-51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4.2.1 采样点与实验设计第40-41页
        4.2.2 样品采集和质量保证第41-42页
        4.2.3 研究方法描述第42-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4.3.1 不同微环境个体BC暴露水平的初步调查第43-44页
        4.3.2 时间-行为活动模式第44-46页
        4.3.3 PM_(2.5)和BC个体暴露第46-48页
        4.3.4 PM_(2.5)和BC吸入剂量和暴露剂量强度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交通环境中PM_(2.5)和BC的个体暴露特征第51-70页
    5.1 引言第51-5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2-57页
        5.2.1 不同交通环境中BC暴露的监测方法第52页
        5.2.2 地铁环境中BC暴露的监测方法第52-54页
        5.2.3 地铁环境中PM_(2.5)碳组分分析和形态观察第54-55页
        5.2.4 个体暴露移动监测和固定点观测方法描述第55-56页
        5.2.5 统计方法第56-5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7-68页
        5.3.1 不同交通方式中BC个体暴露的差异第57-58页
        5.3.2 地铁站地下线和地面线个体BC的暴露差异第58-59页
        5.3.3 地铁站车厢内外和车站内外个体BC暴露差异第59-61页
        5.3.4 乘客和地铁站工作者BC暴露剂量的差异第61-62页
        5.3.5 地铁环境中PM_(2.5)碳组分污染特征、来源和形貌第62-63页
        5.3.6 私家车环境中BC个体暴露的移动监测第63-66页
        5.3.7 固定点BC污染水平观测第66-67页
        5.3.8 个体暴露移动监测与环境空气固定点观测之间的关系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PM_(2.5)对A549细胞的毒性及转录组表达影响第70-90页
    6.1 引言第7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0-74页
        6.2.1 样品采集和染毒液的制备第70-71页
        6.2.2 细胞培养第71页
        6.2.3 细胞毒性测定第71-72页
        6.2.4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第72-73页
        6.2.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3-74页
        6.2.6 比对到基因组和基因组注释第74页
        6.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4-89页
        6.3.1 细胞毒性作用第74-75页
        6.3.2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和质量评估第75-78页
        6.3.3 比对到基因组第78-79页
        6.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9-84页
        6.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84-86页
        6.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第86-89页
    6.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7章 HNO_3、O_3与BC复合颗粒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第90-103页
    7.1 引言第90-91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91-95页
        7.2.1 BC颗粒染毒液的制备第91-92页
        7.2.2 BC颗粒表面化学的表征第92页
        7.2.3 细胞培养和染毒第92-93页
        7.2.4 细胞毒性检测第93页
        7.2.5 炎症损伤检测第93-94页
        7.2.6 DNA氧化损伤检测第94-95页
        7.2.7 统计学方法第95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5-102页
        7.3.1 BC颗粒的理化性质第95-97页
        7.3.2 BC颗粒对BEAS-2B细胞的毒性第97-99页
        7.3.3 BC颗粒对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第99-101页
        7.3.4 BC颗粒对DNA氧化损伤水平的影响第101-102页
    7.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8章 柴油车排放颗粒物对HUVECs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第103-118页
    8.1 引言第103-104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04-106页
        8.2.1 颗粒物染毒液的制备和表征第104页
        8.2.2 细胞培养第104-105页
        8.2.3 细胞染毒第105页
        8.2.4 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胞内ROS和DNA损伤检测第105页
        8.2.5 微阵列分析第105-106页
        8.2.6 生物信息统计分析第106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7页
        8.3.1 SRM2975的理化性质第106-108页
        8.3.2 SRM2975诱导的细胞毒性、凋亡、ROS和DNA损伤第108-110页
        8.3.3 数据质量控制第110页
        8.3.4 差异甲基化分析第110-112页
        8.3.5 差异甲基化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第112-115页
        8.3.6 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第115-117页
    8.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9.1 结论第118-119页
    9.2 创新点第119页
    9.3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M诱导气道炎症和粘液高分泌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生物降解及过硫酸盐氧化去除典型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