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地质灾害的定义及特征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环境 | 第15-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17-24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20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21页 |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5-47页 |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5-34页 |
·滑坡发育特征 | 第25-28页 |
·崩塌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30-34页 |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34-35页 |
·空间分布规律 | 第34-35页 |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5页 |
·典型地质灾害分析 | 第35-46页 |
·刘彪小学滑坡群(H16) | 第35-40页 |
·刘彪小学西北侧崩塌(B38) | 第40页 |
·大寨沟泥石流沟 | 第40-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第47-77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相关理论 | 第47-51页 |
·评价原理 | 第47页 |
·评价原则 | 第47-49页 |
·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评价流程 | 第51页 |
·研究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0页 |
·岩性 | 第51-53页 |
·地形 | 第53-56页 |
·泥石流形成充分条件 | 第56-58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58页 |
·气象水文 | 第58-59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59-6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0页 |
·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量化 | 第60-70页 |
·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60-61页 |
·评价因子的量化与提取 | 第61-70页 |
·模型建立和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第70-74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及分析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