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2.1 日本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2.2 美国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欧洲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2.4 我国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及驱动类型 | 第16-18页 |
1.3.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SHEV) | 第16-17页 |
1.3.2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 | 第17-18页 |
1.3.3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SHEV) | 第18页 |
1.4 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简介 | 第18-20页 |
1.4.1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第18-19页 |
1.4.2 整车能量管理与动力系统控制 | 第19页 |
1.4.3 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 第19-20页 |
1.5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20-27页 |
1.5.1 基于逻辑控制的规则型能量管理策略 | 第21-24页 |
1.5.2 基于最优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24-26页 |
1.5.3 基于优化算法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26-27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建模及控制系统设计 | 第29-47页 |
2.1 动力系统建模 | 第29-37页 |
2.1.1 发动机模型 | 第29-31页 |
2.1.2 电机模型 | 第31-32页 |
2.1.3 电池模型 | 第32-33页 |
2.1.4 传动系模型 | 第33-35页 |
2.1.5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2.2 控制系统设计 | 第37-45页 |
2.2.1 总体构架 | 第37-38页 |
2.2.2 接口电路设计 | 第38-45页 |
2.2.3 可靠性设计与测试 | 第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 第47-63页 |
3.1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 第47页 |
3.2 模糊控制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47-51页 |
3.2.1 模糊化 | 第48页 |
3.2.2 知识库 | 第48-50页 |
3.2.3 模糊推理 | 第50页 |
3.2.4 清晰化 | 第50-51页 |
3.3 模糊控制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应用及仿真 | 第51-61页 |
3.3.1 输入输出变量的量化 | 第52页 |
3.3.2 模糊控制隶属度函数的制定 | 第52-53页 |
3.3.3 模糊控制规则的制定 | 第53-55页 |
3.3.4 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3.3.5 仿真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基于Actor-Critic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 第63-77页 |
4.1 Actor-Critic强化学习方法简介 | 第63-66页 |
4.2 基于Actor-Critic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 第66-71页 |
4.2.1 Critic网络 | 第66-68页 |
4.2.2 Actor网络 | 第68-69页 |
4.2.3 整个训练程序 | 第69-71页 |
4.3 算法实现及步骤 | 第71-73页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电动汽车混合能量源的结构设计和控制 | 第77-95页 |
5.1 原型样车和混合能量源系统 | 第77-79页 |
5.1.1 原型样车LF620 | 第77-78页 |
5.1.2 混合能量源系统结构 | 第78-79页 |
5.2 电动汽车的混合能量源系统 | 第79-82页 |
5.3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混合能量源管理策略 | 第82-87页 |
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87-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