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岩质斜坡的结构稳定性 | 第10-11页 |
1.2.3 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 第15-20页 |
2.1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 第15-16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2.2.2 水文条件 | 第18-19页 |
2.2.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第3章 岩质斜坡结构特征与裂隙网络模拟 | 第20-27页 |
3.1 研究区岩质斜坡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3.2 研究区数据的获取 | 第21-23页 |
3.3 老虎顶裂隙岩质斜坡主滑面上裂隙网络的生成 | 第23-27页 |
第4章 裂隙岩质斜坡PFC2D模型的建立 | 第27-38页 |
4.1 颗粒流离散元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4.1.1 概述(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发展应用) | 第27-28页 |
4.1.2 颗粒流离散元中的接触本构 | 第28-29页 |
4.2 利用PFC2D建立裂隙岩质斜坡数值模型的优势 | 第29-31页 |
4.3 平行黏结模型与光滑节理模型 | 第31-32页 |
4.4 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32-35页 |
4.5 裂隙岩质斜坡PFC2D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第5章 裂隙扩展和斜坡稳定分析 | 第38-51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5.1.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5.1.2 重力增加法与改进重力法的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5.1.3 斜坡失稳破坏临界滑动面的判定 | 第40页 |
5.2 重力增加法、强度折减法与改进的重力增加法对比 | 第40-43页 |
5.2.1 强度折减法与改进的重力增加法不同点 | 第40-42页 |
5.2.2 重力增加法、强度折减法与改进重力增加法的相同点.. | 第42-43页 |
5.3 裂隙扩展机制 | 第43-45页 |
5.4 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45-48页 |
5.4.1 斜坡失稳过程变形位移分析 | 第45-46页 |
5.4.2 不同裂隙分布的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5.5 潜在滑坡体运动堆积分析 | 第48-51页 |
第6章 裂隙岩质斜坡稳定性统计分析 | 第51-54页 |
6.1 滑动面位置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6.2 安全系数、堆积距离和落石滚动距离统计分析 | 第52-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