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10-16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10页 |
(二)《琅嬛文集》版本问题 | 第10-11页 |
(三)语料的选择 | 第11页 |
(四)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五)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4-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研究步骤 | 第14-16页 |
二 张岱用韵系统 | 第16-98页 |
(一)阴声韵 | 第16-49页 |
1.歌戈部 | 第16-18页 |
2.家麻部 | 第18-21页 |
3.鱼模部 | 第21-26页 |
4.皆咍部 | 第26-29页 |
5.之齐部(近体诗:支思部、机微部、齐祭部) | 第29-42页 |
6.萧豪部 | 第42-45页 |
7.尤侯部 | 第45-49页 |
(二)阳声韵 | 第49-78页 |
1.覃盐部(近体诗:覃谈部、盐严部) | 第49-51页 |
2.侵寻部 | 第51-52页 |
3.真文部(近体诗:真谆部、文欣部、元魂部) | 第52-57页 |
4.寒先部(近体诗:元言部、寒桓部、删山部、先仙部) | 第57-65页 |
5.江阳部 | 第65-68页 |
6.庚蒸部(近体诗:庚青部、蒸登部) | 第68-75页 |
7.东钟部 | 第75-78页 |
(三)入声韵 | 第78-98页 |
1.屋烛部 | 第78-81页 |
2.觉铎部(近体诗:药铎部) | 第81-83页 |
3.月帖部(近体诗:月薛部、叶帖部) | 第83-88页 |
4.德质部 | 第88-98页 |
三 特殊韵字讨论 | 第98-109页 |
(一)阴声韵 | 第98-103页 |
1.歌戈部 | 第98页 |
2.家麻部 | 第98-100页 |
3.鱼模部 | 第100-101页 |
4.皆咍部 | 第101页 |
5.之齐部 | 第101-102页 |
6.萧豪部 | 第102页 |
7.尤侯部 | 第102-103页 |
(二)阳声韵 | 第103-107页 |
1.侵寻部 | 第103页 |
2.真文部 | 第103页 |
3.寒先部 | 第103-105页 |
4.江阳部 | 第105页 |
5.庚蒸部 | 第105-106页 |
6.东钟部 | 第106-107页 |
(三)入声韵 | 第107-109页 |
1.觉铎部 | 第107页 |
2.月帖部 | 第107-108页 |
3.德质部 | 第108-109页 |
四 韵部分合讨论 | 第109-112页 |
1.佳韵系部分字向家麻部转化 | 第109页 |
2.尤侯部部分唇音字押入鱼模部 | 第109-110页 |
3.灰韵系泰韵合口字向之齐部演化 | 第110-112页 |
五 特殊用韵考察 | 第112-135页 |
(一)阴声韵 | 第112-119页 |
1.歌戈部与家麻部通押 | 第112页 |
2.歌戈部与鱼模部通押 | 第112-113页 |
3.家麻部与皆咍部通押 | 第113-114页 |
4.鱼模部与之齐部通押 | 第114-117页 |
5.皆咍部与之齐部通押 | 第117-118页 |
6.鱼模部与皆咍部通押 | 第118页 |
7.之齐部与尤侯部通押 | 第118-119页 |
(二)阳声韵 | 第119-124页 |
1.同韵尾韵部之间的通押 | 第119页 |
2.不同韵尾韵部之间的通押 | 第119-124页 |
(三)入声韵 | 第124-127页 |
1.屋烛部与觉铎部通押 | 第124-125页 |
2.屋烛部与月帖部通押 | 第125页 |
3.屋烛部与德质部通押 | 第125-126页 |
4.月帖部与德质部通押 | 第126-127页 |
5.月帖部与德质部通押(没韵) | 第127页 |
6.屋烛部、月帖部与德质部通押 | 第127页 |
(四)阴入相押 | 第127-129页 |
(五)阴阳相押 | 第129-130页 |
(六)异调相押 | 第130-132页 |
1.平上相押 | 第130-131页 |
2.平去相押 | 第131-132页 |
(七)存疑 | 第132-133页 |
(八)异文与校勘 | 第133-135页 |
六 结语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