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本论文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分析 | 第20-21页 |
2.1.2 新社会阶层 | 第21-24页 |
2.2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 第24-27页 |
2.2.1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意义 | 第24-25页 |
2.2.2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意义 | 第25-26页 |
2.2.3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意义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 | 第28-30页 |
3.1.1 新社会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有所提高 | 第28-29页 |
3.1.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9页 |
3.1.3 经济上自强和政治上自信 | 第29-30页 |
3.2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2.1 马克思主义在新社会阶层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 第30-31页 |
3.2.2 马克思主义在新社会阶层认知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 第31-32页 |
3.2.3 马克思主义在新社会阶层群体中的传播力度相对不足 | 第32页 |
3.3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5页 |
3.3.1 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冲击导致新社会阶层思想多元化 | 第32-33页 |
3.3.2 缺乏组织依托导致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不明 | 第33-34页 |
3.3.3 自主流动性导致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实困难 | 第34页 |
3.3.4 机制不全导致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保障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 第36-49页 |
4.1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社会阶层的感染力 | 第36-38页 |
4.1.1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 | 第36-37页 |
4.1.2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37-38页 |
4.1.3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系统 | 第38页 |
4.2 完善新社会阶层参与大众化的组织载体 | 第38-42页 |
4.2.1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 第39-40页 |
4.2.2 探索新的组织依托 | 第40-41页 |
4.2.3 增强组织凝聚力 | 第41-42页 |
4.3 优化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教手段 | 第42-45页 |
4.3.1 科学实施分类教育 | 第42-43页 |
4.3.2 充分发挥典范作用 | 第43-44页 |
4.3.3 广泛开展媒介传播 | 第44-45页 |
4.4 健全新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 | 第45-48页 |
4.4.1 健全领导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4.4.2 健全引导激励机制 | 第46-47页 |
4.4.3 健全评估反馈机制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