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LPWAN技术现状 | 第8-10页 |
1.2.2 6LoWPAN网络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其他长距离网络技术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OPEN-WAN需求分析与系统总体架构 | 第14-22页 |
2.1 典型应用场景需求分析 | 第14-16页 |
2.1.1 光伏监测和智能抄表需求描述 | 第14-15页 |
2.1.2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5-16页 |
2.2 系统总体架构 | 第16-20页 |
2.2.1 物理层选择 | 第16-18页 |
2.2.2 OPEN-WAN软件体系架构 | 第18-20页 |
2.3 Contiki操作系统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OPEN-WAN总体设计 | 第22-32页 |
3.1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3.2 OPEN-WAN协议栈总体设计 | 第24-27页 |
3.2.1 协议栈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3.2.2 协议栈总体架构 | 第25-27页 |
3.3 大规模网络子网划分 | 第27-30页 |
3.3.1 问题描述 | 第27-28页 |
3.3.2 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3.4 网络设备监测功能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OPEN-WAN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2-54页 |
4.1 OPEN-WAN协议栈的详细设计 | 第32-40页 |
4.1.1 物理层配置和性能评估 | 第32-34页 |
4.1.2 MAC层时间同步 | 第34-35页 |
4.1.3 MAC层同步和异步的混合架构 | 第35-37页 |
4.1.4 MAC层可配置的调度 | 第37-38页 |
4.1.5 MAC层其他设计 | 第38-40页 |
4.2 大规模网络子网划分 | 第40-45页 |
4.2.1 基于先后顺序的信道选择算法 | 第42-44页 |
4.2.2 典型场景信道数上界证明 | 第44-45页 |
4.3 网络设备监测功能 | 第45-49页 |
4.3.1 根节点与Collector程序双向通信 | 第45-47页 |
4.3.2 节点端监测功能的实现 | 第47-49页 |
4.4 OPEN-WAN协议栈能耗估计模型 | 第49-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OPEN-WAN分析与评估 | 第54-77页 |
5.1 单网分析与评估 | 第54-67页 |
5.1.1 上行可靠性与覆盖范围实验 | 第54-56页 |
5.1.2 下行CCA阈值设置实验 | 第56-57页 |
5.1.3 下行可靠性实验 | 第57-59页 |
5.1.4 下行可用性和下行时延分析与评估 | 第59-60页 |
5.1.5 时间同步实验 | 第60-62页 |
5.1.6 节点能耗实验 | 第62-63页 |
5.1.7 与LoRaWAN对比 | 第63-65页 |
5.1.8 与NB-IOT对比 | 第65页 |
5.1.9 与ContikiMAC组成的多跳网络对比 | 第65-67页 |
5.2 多子网划分方案评估 | 第67-71页 |
5.2.1 手动设置信道子网划分实验 | 第67-68页 |
5.2.2 自动设置信道子网划分实验 | 第68-69页 |
5.2.3 多根共存抗干扰实验 | 第69-71页 |
5.3 网络设备监测模块测试 | 第71-74页 |
5.4 与HIT-CPS自组织多跳远程抄表系统比较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