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感受野模型的图像去噪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3 图像去噪的评价指标 | 第12-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感受野机制及其模型 | 第16-21页 |
2.1 经典感受野及其模型 | 第16-18页 |
2.2 非经典感受野及其模型 | 第18-20页 |
2.2.1 非经典感受野机制 | 第18-19页 |
2.2.2 非经典感受野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3 经典感受野和非经典感受野的应用描述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非经典感受野模型的实现及其图像去噪算法 | 第21-34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算法描述 | 第21-23页 |
3.3 算法模型的实现 | 第23-28页 |
3.3.1 计算模型I | 第23-27页 |
3.3.2 计算模型II | 第27-28页 |
3.4 计算结果 | 第28-31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感受野模型的图像去噪算法 | 第34-6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算法描述 | 第34-43页 |
4.2.1 判断噪声算法描述 | 第35-37页 |
4.2.2 噪声处理算法描述 | 第37-43页 |
4.3 算法模型及其实验结果 | 第43-52页 |
4.3.1 判断噪声算法模型 | 第43-44页 |
4.3.2 噪声处理算法模型 | 第44页 |
4.3.3 图像去噪算法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4.3.4 灰度图像去噪算法及其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4.3.5 彩色图像去噪算法 | 第50-52页 |
4.4 算法实验结果分析及其性能评价 | 第52-67页 |
4.4.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4.4.2 算法性能评价 | 第58-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68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