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能源危机 | 第14页 |
1.1.2 水环境污染 | 第14-15页 |
1.1.3 微藻生物柴油 | 第15-16页 |
1.2 城市污水培养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2.1 城市污水资源生产微藻生物柴油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1.2.2 城市污水资源生产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 | 第18-24页 |
1.3 产业链中微藻培养环节的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1.3.1 微藻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3.2 微藻培养系统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 微藻代谢组学研究 | 第31-32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2页 |
1.6 论文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6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5-36页 |
2.1.1 微藻室内培养装置 | 第35页 |
2.1.2 微藻室外培养装置 | 第35-36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6-40页 |
2.2.1 试验藻种与菌种 | 第36-37页 |
2.2.2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37-39页 |
2.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9-4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40-46页 |
2.3.1 微藻的保存与扩大培养 | 第40页 |
2.3.2 微藻生物质与油脂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3 微藻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41页 |
2.3.4 微藻扫描电镜与元素分析 | 第41-42页 |
2.3.5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 第42页 |
2.3.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2-44页 |
2.3.7 微藻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44-46页 |
第3章 高产脂微藻优选及性能评价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培养基中微藻生长与产脂性能 | 第46-50页 |
3.2.1 培养基中微藻生长情况 | 第46-48页 |
3.2.2 培养基中微藻产脂性能 | 第48-50页 |
3.3 城市污水中微藻生长与产脂性能 | 第50-54页 |
3.3.1 城市污水中微藻生长情况 | 第51页 |
3.3.2 城市污水中微藻产脂性能 | 第51-54页 |
3.3.3 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利用情况 | 第54页 |
3.4 微藻对城市污水的耐受性能 | 第54-60页 |
3.4.1 微藻对城市污水水质的耐受性 | 第54-57页 |
3.4.2 微藻对城市污水中细菌耐受性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城市污水中斜生栅藻产脂促进条件研究 | 第61-80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营养盐对斜生栅藻产脂的促进作用 | 第61-67页 |
4.2.1 营养盐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初步优化 | 第62-64页 |
4.2.2 营养盐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进一步优化 | 第64-66页 |
4.2.3 营养盐对斜生栅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对斜生栅藻产脂的促进作用 | 第67-70页 |
4.3.1 PGRs对斜生栅藻生物质产率的促进作用 | 第67-68页 |
4.3.2 PGRs对斜生栅藻油脂产率的促进作用 | 第68-69页 |
4.3.3 PGRs对斜生栅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细菌对斜生栅藻产脂的促进作用 | 第70-75页 |
4.4.1 细菌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初步优化 | 第70-72页 |
4.4.2 细菌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进一步优化 | 第72-74页 |
4.4.3 细菌对斜生栅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74-75页 |
4.5 营养盐、植物生长调节剂、细菌联合促进斜生栅藻产脂 | 第75-79页 |
4.5.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75-76页 |
4.5.2 正交试验结果统计 | 第76-77页 |
4.5.3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及其产脂性能 | 第80-93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环境条件分析 | 第80-82页 |
5.3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反应器构建 | 第82-86页 |
5.3.1 板式光生物反应器最佳宽度的确定 | 第82-85页 |
5.3.2 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外加磁场优化 | 第85-86页 |
5.4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产脂性能及可行性分析 | 第86-91页 |
5.4.1 斜生栅藻产脂性能考察 | 第86-89页 |
5.4.2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能耗分析 | 第89-90页 |
5.4.3 斜生栅藻扩大培养成本分析 | 第90-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IAA、EM菌促进斜生栅藻产脂作用机制 | 第93-115页 |
6.1 引言 | 第93-94页 |
6.2 IAA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作用机制 | 第94-107页 |
6.2.1 斜生栅藻个数与形态观察 | 第94-96页 |
6.2.2 斜生栅藻元素含量分析 | 第96-97页 |
6.2.3 IAA促进斜生栅藻产脂代谢机制研究 | 第97-107页 |
6.3 EM菌促进斜生栅藻产脂的作用机制 | 第107-113页 |
6.3.1 斜生栅藻个数与形态观察 | 第107-109页 |
6.3.2 斜生栅藻元素含量分析 | 第109-110页 |
6.3.3 斜生栅藻藻液菌群结构分析 | 第110-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141页 |
附录 | 第141-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