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藏罪的认定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窝藏罪的典型争议案件 | 第14-19页 |
一、张贵英窝藏周克华案 | 第14-15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4页 |
(二)案件认定的意见分歧 | 第14-15页 |
二、肇事逃逸后雇主藏车案 | 第15-17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5页 |
(二)案件认定的意见分歧 | 第15-17页 |
三、狱警帮助脱逃案 | 第17-19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7页 |
(二)案件认定的意见分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窝藏罪的主体资格分析 | 第19-27页 |
一、窝藏罪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19-22页 |
(一)犯罪分子本人能否构成窝藏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共犯之间互相掩护能否够构成窝藏罪 | 第20-22页 |
二、窝藏罪主体中的亲属问题 | 第22-24页 |
(一)窝藏罪主体范围合理性的质疑 | 第22-23页 |
(二)窝藏罪中亲属非犯罪化的提倡 | 第23-24页 |
三、窝藏罪主体认定上的其他问题 | 第24-27页 |
(一)窝藏罪与其他罪名的法条竞合 | 第24-26页 |
(二)“窝藏类”罪名统一化的提倡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窝藏罪主观要件的分析 | 第27-35页 |
一、窝藏罪中“明知”的必要性和程度 | 第27-29页 |
(一)窝藏罪中“明知”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二)窝藏罪中“明知”的程度 | 第28-29页 |
二、窝藏罪主观罪过形式的分析 | 第29-33页 |
(一)窝藏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争议 | 第29-30页 |
(二)窝藏罪目的和动机分析 | 第30-31页 |
(三)窝藏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为直接故意 | 第31-33页 |
三、争议案例中的主观罪过分析 | 第33-35页 |
(一)知情不举的主观罪过分析 | 第33-34页 |
(二)为掩藏自己罪行窝藏同案犯的主观罪过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窝藏罪客观要件的分析 | 第35-45页 |
一、窝藏行为概述 | 第35-39页 |
(一)窝藏行为的基本含义 | 第35-37页 |
(二)窝藏罪的行为对象 | 第37-38页 |
(三)窝藏行为的方式 | 第38-39页 |
二、窝藏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39-42页 |
(一)提供隐蔽处所、财物的行为 | 第39-40页 |
(二)通风报信的行为 | 第40-41页 |
(三)其他帮助逃匿的行为 | 第41-42页 |
三、争议案例中的行为分析 | 第42-45页 |
(一)指使交通肇事者逃匿的行为定性 | 第42-43页 |
(二)窝藏行为和他罪行为的界定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