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铜陵尾矿生态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1.1 占用大量土地 | 第11页 |
1.1.2 破坏原有土壤结构 | 第11页 |
1.1.3 诱发地质灾害 | 第11-12页 |
1.1.4 污染环境 | 第12页 |
1.2 尾矿治理现状 | 第12-14页 |
1.3 尾矿先锋植物 | 第14页 |
1.4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生物固氮的类型 | 第15-16页 |
1.4.2 联合固氮微生物研究 | 第16-17页 |
1.4.3 固氮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4.4 生态恢复过程中固氮菌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1.5 生物固氮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尾矿先锋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特性 | 第21-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21-22页 |
2.1.2 尾矿样品采集和保存 | 第22页 |
2.1.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5页 |
2.2.1 相思谷尾矿先锋植物覆盖度 | 第23-24页 |
2.2.2 相思谷尾矿表层土壤理化性状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相思谷尾矿先锋植物根际联合固氮活性 | 第26-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3.1.2 样品处理 | 第26-27页 |
3.1.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3.2.1 根际土柱固氮活性 | 第28-30页 |
3.2.2 植物根际不同部位的固氮活性 | 第30-31页 |
3.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尾矿联合固氮菌及其固氮活性 | 第33-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4.1.1 采样 | 第33页 |
4.1.2 培养基配方 | 第33页 |
4.1.3 固氮菌的分离 | 第33-34页 |
4.1.4 菌株固氮活性测定 | 第34页 |
4.1.5 联合固氮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4.1.5.1 总DNA提取 | 第34页 |
4.1.5.2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4-35页 |
4.1.6 菌株保存 | 第3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4.2.1 固氮菌数量 | 第35-36页 |
4.2.2 固氮活性测定 | 第36-38页 |
4.2.3 固氮菌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38-40页 |
4.2.4 高固氮活性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4.3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相思谷尾矿与复垦尾矿根际联合固氮活性比较 | 第44-52页 |
5.1 复垦尾矿——狮子山杨山冲铜尾矿库概况 | 第44-4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2.1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5.2.2 样品处理 | 第45页 |
5.2.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5.3.1 根际土柱固氮活性比较 | 第46-48页 |
5.3.2 植物根际不同部位的固氮活性比较 | 第48-50页 |
5.3.3 尾矿年固氮量比较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