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工业化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3 综合评价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第19-29页 |
2.1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设计 | 第19-24页 |
2.1.1 工业化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内涵与内容 | 第20-23页 |
2.1.3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 第23-24页 |
2.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构建的梯级 | 第24-26页 |
2.2.1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梯级划分 | 第24-25页 |
2.2.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梯级特征 | 第25-26页 |
2.3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 第26-28页 |
2.3.1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关键域 | 第26-27页 |
2.3.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模型的关键实践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评价 | 第29-53页 |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1页 |
3.1.1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评价特点 | 第29-30页 |
3.1.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3.1.3 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0页 |
3.2.1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初始评价指标 | 第31-34页 |
3.2.2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优化评价指标 | 第34-37页 |
3.2.3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第37-40页 |
3.3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评价等级标准 | 第40-43页 |
3.3.1 行业建造过程层面的评价等级标准 | 第41页 |
3.3.2 行业政策层面的评价等级标准 | 第41-42页 |
3.3.3 行业环境层面的评价等级标准 | 第42页 |
3.3.4 行业效益层面的评价等级标准 | 第42-43页 |
3.4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过程 | 第43-52页 |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 | 第43-45页 |
3.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45-49页 |
3.4.3 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评价实例分析 | 第53-67页 |
4.1 济南市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 | 第53-58页 |
4.1.1 济南市工业化建筑基本情况概述 | 第53-55页 |
4.1.2 济南市的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分析 | 第55-58页 |
4.2 哈尔滨市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 | 第58-62页 |
4.2.1 哈尔滨市工业化建筑基本情况概述 | 第58-59页 |
4.2.2 哈尔滨市的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分析 | 第59-62页 |
4.3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4.4 工业化建筑成熟度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63-66页 |
4.4.1 济南市提升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关键域 | 第63-64页 |
4.4.2 哈尔滨市提升工业化建筑成熟度的关键域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Ⅰ | 第74-78页 |
附录Ⅱ | 第78-81页 |
附录Ⅲ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