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 概述 | 第15-16页 |
2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生理生化本质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 茶氨酸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生物合成方法制备茶氨酸 | 第17-19页 |
·基因工程菌合成茶氨酸 | 第17页 |
·微生物酶催化合成茶氨酸 | 第17-18页 |
·茶树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合成茶氨酸 | 第18页 |
·液态发酵合成茶氨酸 | 第18-19页 |
·化学合成方法制备茶氨酸 | 第19页 |
·L-谷氨酸与乙胺合成茶氨酸 | 第19页 |
·N-取代谷氨酸酐法合成茶氨酸 | 第19页 |
·L-谷氨酸γ-酯法合成茶氨酸 | 第19页 |
·直接分离提取方法制备茶氨酸 | 第19-20页 |
4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0-23页 |
·示差筛选和扣除杂交 | 第20页 |
·差异显示PCR技术(DDRT-PCR) | 第20-21页 |
·差异消减展示技术(DSD) | 第21页 |
·cDNA代表性示差分析(cDNA-RDA) | 第21页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 | 第21页 |
·cDNA-AFLP技术 | 第21-23页 |
·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 | 第23页 |
5 茶树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茶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3页 |
·茶树多酚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 | 第23-24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4页 |
·茶树芳香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4页 |
·茶树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4-25页 |
·其它基因的分离 | 第25页 |
6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 | 第25-28页 |
·RACE原理 | 第25-26页 |
·RACE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26页 |
·RACE改进技术 | 第26-28页 |
·锚连接RACE | 第26页 |
·RNA连接酶介导的RACE(RLM-RACE) | 第26-27页 |
·寡聚帽(Oligo-capping)法 | 第27页 |
·环化的第一链cDNA介导的RACE(cRACE) | 第27页 |
·SMART-RACE技术 | 第27-28页 |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安吉白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 第30-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色谱条件 | 第30页 |
·对照品储存液制备 | 第30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30-31页 |
·衍生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安吉白茶全白期与全绿期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 第31-33页 |
·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与材料嫩度的关系 | 第33页 |
·茶氨酸含量与氨基酸总量的关系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安吉白茶全白期与全绿期叶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引物与接头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安吉白茶全白期叶及全绿期叶总RNA提取及mRNA的分离纯化 | 第36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试验 | 第36页 |
·消减杂交的二次PCR产物的纯化、转化与鉴定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安吉白茶总RNA检测结果 | 第37页 |
·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7页 |
·菌落PCR鉴定正反向消减文库 | 第37-38页 |
·测序结果的比对与分析 | 第38-41页 |
3 讨论 | 第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茶氨酸合成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2-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引物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8页 |
·总RNA提取 | 第43页 |
·茶氨酸合成酶(TS)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 | 第43-44页 |
·目的条带的切胶回收 | 第44页 |
·目的条带的克隆、测序 | 第44-46页 |
·5’RACE/3’RACE合成 | 第46-48页 |
·5’RACE/3’RACE反应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茶氨酸合成酶(TS)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48页 |
·5’RACE和3’RACE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8页 |
·TS基因5’RACE和3’RACE扩增产物测序与全长序列拼接 | 第48-49页 |
·TS蛋白质的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TS基因的ORF及其氨基酸序列预测 | 第49-50页 |
·TS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50页 |
·TS蛋白亲水/疏水性分析 | 第50-51页 |
·TS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51页 |
·TS蛋白卷曲螺旋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51页 |
·TS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51页 |
·TS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 第51-53页 |
·TS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 | 第55-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引物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60页 |
·总RNA提取 | 第55-56页 |
·茶氨酸合成酶(TS)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56页 |
·中间质粒pMD 19-T-TS与pET 32α(+)载体的双酶切 | 第56-57页 |
·重组质粒pET-32α(+)-TS的构建 | 第57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7-58页 |
·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 | 第58-60页 |
·体外酶实验 | 第60页 |
·反应产物检测的色谱条件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62页 |
·TS基因PCR产物鉴定与纯化 | 第60-61页 |
·中间质粒pMD 19-T-TS与pET 32α(+)载体的双酶切检测 | 第61页 |
·重组质粒pET-32α(+)-TS的双酶切检测 | 第61-62页 |
·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 | 第62-63页 |
·体外酶试验结果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页 |
·目的基因的酶切效率分析 | 第64页 |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易形成包涵体 | 第64页 |
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CDC48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5页 |
·引物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4页 |
·CDC48基因全长cDNA克隆 | 第65-67页 |
·3’RACE扩增 | 第65-66页 |
·5’RACE扩增 | 第66页 |
·CDC48基因cDNA全长序列拼接 | 第66-67页 |
·CDC48蛋白质的特征分析 | 第67-74页 |
·CDC48的ORF及其氨基酸序列预测 | 第67-69页 |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69页 |
·CDC48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69页 |
·CDC48蛋白亲水/疏水性分析 | 第69-71页 |
·CDC48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71-72页 |
·CDC48蛋白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第72页 |
·CDC48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72-73页 |
·CDC48蛋白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第73-74页 |
·CDC48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 | 第74页 |
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S基因和CDC4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76-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材料 | 第76页 |
·引物 | 第7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6页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76-78页 |
·茶叶中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76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76-77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扩增效率分析 | 第77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 第77-78页 |
·数据统计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8页 |
·扩增效率分析 | 第7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78-79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81-82页 |
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附录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