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确定研究--以山西省稷山县为例

摘要第10-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研究依据第12-13页
        1.1.2 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8页
        1.2.1 耕地保护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高标准基本农田时序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1 文献查阅法第18-19页
        1.3.2 抽象思维方法第19页
        1.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19页
        1.3.4 系统分析方法第19页
        1.3.5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19页
        1.3.6 地统计分析法第19页
        1.3.7 层次分析法第19-20页
        1.3.8 优劣解距离法第20页
    1.4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2.1 相关概念第22-23页
    2.2 相关理论第23-25页
        2.2.1 区位理论第23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3-24页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4页
        2.2.4 系统理论第24页
        2.2.5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第24页
        2.2.6 土地适宜性理论第24-25页
        2.2.7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25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5-29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27页
        3.1.1 地理位置第25-26页
        3.1.2 地形地貌第26-27页
        3.1.3 气候水文特征第27页
    3.2 社会经济概况第27-28页
    3.3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第28-29页
4. 研究范畴的界定第29-31页
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1-45页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31-32页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32-34页
    5.3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4-35页
        5.3.1 指标获取第34页
        5.3.2 指标的处理第34-35页
    5.4 规范化矩阵构建第35-45页
        5.4.1 指标标准化第35-45页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研究模型第45-58页
    6.1 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的指标因素模型树第45-46页
    6.2 构造判断矩阵第46-48页
    6.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鉴定第48-49页
    6.4 研究结果第49-50页
    6.5 规范化矩阵的确定第50-55页
    6.6 综合排序第55-58页
7. 分区结果分析第58-68页
    7.1 整理模式指标的选取第58-60页
        7.1.1 坡度第58页
        7.1.2 集中连片程度第58页
        7.1.3 田块形状指数第58-59页
        7.1.4 灌排沟渠联通状况第59页
        7.1.5 田间道路通达度第59-60页
        7.1.6 产权明晰状况第60页
    7.2 各区域整理模式分析第60-68页
        7.2.1 建设时序1区第60-62页
        7.2.2 建设时序2区第62-64页
        7.2.3 建设时序3区第64-66页
        7.2.4 建设时序4区第66-68页
8. 结论与讨论第68-72页
    8.1 结论第68-71页
    8.2 讨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Abstract第76-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动化甘蔗削皮装置的研制
下一篇:风电场风速及短期功率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