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一)关于美洲粮食作物传入广西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关于广西农业开发与环境史的研究 | 第12页 |
(三)关于广西少数民族生计、族群与环境影响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明末至清前期桂东北自然及人文环境 | 第17-36页 |
一、明末至清前期桂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17-23页 |
(一)地形条件 | 第17-20页 |
(二)气候变迁 | 第20-23页 |
二、明后期至清前期桂东北地方军政体系与瑶人分布状况变化 | 第23-32页 |
(一)地方军政体系变化 | 第23-29页 |
(二)瑶人分布情况变化 | 第29-32页 |
三、清前期的经济恢复和新粮食结构的建立 | 第32-36页 |
(一)移民招垦 | 第32-34页 |
(二)稻谷——杂粮粮食结构的建立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清中期以后桂东北地区美洲粮食作物的引种情况 | 第36-56页 |
一、稻谷—杂粮粮食结构建立的原因 | 第36-40页 |
(一)粮食外流造成的粮食紧缺 | 第36-39页 |
(二)山区移民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 第39-40页 |
二、美洲粮食作物在桂东北地区的引种情况 | 第40-45页 |
(一)玉米引入的时间与分布 | 第40-43页 |
(二)番薯引入的时间和分布 | 第43-45页 |
三、美洲粮食作物在杂粮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45-56页 |
(一)清中后期气候环境对美洲粮食作物的适宜 | 第46-50页 |
(二)官方法令对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 第50-52页 |
(三)移民直接带来美洲粮食作物 | 第52-56页 |
第三章 美洲粮食作物引种对桂东北地区环境的影响 | 第56-70页 |
一、自然环境的改变 | 第56-63页 |
(一)山区土地开垦 | 第56-59页 |
(二)森林变迁和水土流失 | 第59-63页 |
二、人文环境的改变 | 第63-70页 |
(一)人口增加 | 第63-66页 |
(二)桂东北商业体系的建构 | 第66-68页 |
(三)政府力量的不断深入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作物引种和环境变化对瑶人的影响 | 第70-97页 |
一、桂东北地区瑶人生计和饮食的变化 | 第70-79页 |
(一)瑶人粮食结构的变化 | 第70-74页 |
(二)瑶人种植方式的变化 | 第74-77页 |
(三)桂东北瑶民饮食结构的变化 | 第77-79页 |
二、清代桂东北地区瑶人身份和族群的变迁:以恭城瑶人为例 | 第79-90页 |
(一)西岭瑶人身份的改变 | 第82-84页 |
(二)平川源瑶人身份的转变 | 第84-86页 |
(三)两地瑶人身份转变及差异的原因 | 第86-90页 |
三、瑶人分布的变化 | 第90-97页 |
(一)桂东北地区“瑶”、“民”群体的互动转化 | 第90-93页 |
(二)瑶人分布的变化 | 第93-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