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1.1.1 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 第17-18页 |
1.1.2 城乡规划是引领与管制城镇化的有效工具 | 第18-19页 |
1.1.3 开发控制是规划体系的核心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 名词术语解释 | 第21-27页 |
1.3.1 “开发” | 第21页 |
1.3.2 “开发控制” | 第21-23页 |
1.3.3 “开发控制体系” | 第23-25页 |
1.3.4 “开发控制制度” | 第25-26页 |
1.3.5 “规划许可” | 第26-2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开发控制的研究进展 | 第32-66页 |
2.1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背景 | 第32-46页 |
2.1.1 早期的理论研究 | 第32-36页 |
2.1.2 开发控制研究的转折 | 第36-38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开发控制研究 | 第38-46页 |
2.2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际进展 | 第46-54页 |
2.2.1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及开发控制体系整体研究 | 第47-49页 |
2.2.2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及构成性研究 | 第49-52页 |
2.2.3 国外开发控制中的规划许可研究 | 第52-54页 |
2.3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内状况 | 第54-63页 |
2.3.1 国内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概况 | 第54-56页 |
2.3.2 国内开发控制的历史研究 | 第56页 |
2.3.3 国内开发控制的概念以及与规划体系的关系 | 第56-58页 |
2.3.4 国内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的研究 | 第58-60页 |
2.3.5 国内规划许可的研究 | 第60-63页 |
2.4 国内外的研究比较 | 第63-66页 |
第三章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与特征 | 第66-102页 |
3.1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体系 | 第66-76页 |
3.1.1 开发与规划的关系 | 第66-68页 |
3.1.2 规划体系的构成 | 第68-69页 |
3.1.3 规划体系的模式 | 第69-72页 |
3.1.4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法规体系的关系 | 第72-76页 |
3.2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 第76-91页 |
3.2.1 开发、开发控制以及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 第76-78页 |
3.2.2 开发控制体系目标的变迁与社会变迁 | 第78-79页 |
3.2.3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及其控制方式 | 第79-91页 |
3.3 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 第91-100页 |
3.3.1 政治性 | 第92-93页 |
3.3.2 经济性 | 第93-96页 |
3.3.3 技术性 | 第96-98页 |
3.3.4 地方性 | 第98-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开发控制的方式 | 第102-145页 |
4.1 开发控制体系、开发控制制度与开发控制方式 | 第102-104页 |
4.2 开发的概念与定义 | 第104-114页 |
4.2.1 开发活动的物权特征 | 第104-105页 |
4.2.2 开发权的变化 | 第105-109页 |
4.2.3 开发活动的定义 | 第109-111页 |
4.2.4 开发活动的分类 | 第111-114页 |
4.3 开发控制的外部性区分 | 第114-121页 |
4.3.1 开发活动的外部性 | 第114-116页 |
4.3.2 负外部性 | 第116-117页 |
4.3.3 正外部性 | 第117-118页 |
4.3.4 外部性的评估 | 第118-121页 |
4.4 开发控制涉及的利益范畴 | 第121-126页 |
4.4.1 开发控制的法理基础 | 第121-123页 |
4.4.2 公共还原的理念 | 第123-124页 |
4.4.3 公共还原的方式 | 第124-126页 |
4.5 开发控制的方式 | 第126-143页 |
4.5.1 行政认可 | 第127-130页 |
4.5.2 法律授权许可 | 第130-132页 |
4.5.3 区划法赋权许可 | 第132-133页 |
4.5.4 土地契约/土地出让合同 | 第133-134页 |
4.5.5 行政协议/行政合同 | 第134-140页 |
4.5.6 规划许可/行政许可 | 第140-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五章 开发控制的规划许可程序 | 第145-194页 |
5.1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许可程序 | 第145-163页 |
5.1.1 英国的规划许可程序 | 第145-153页 |
5.1.2 香港的土地契约程序 | 第153-154页 |
5.1.3 新加坡的土地批租程序 | 第154-155页 |
5.1.4 美国的区划修正及建筑许可程序 | 第155-159页 |
5.1.5 澳大利亚的开发许可程序 | 第159-161页 |
5.1.6 日本的工程认可程序 | 第161-163页 |
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 | 第163-167页 |
5.2.1 开发控制方式的分类程序 | 第163-165页 |
5.2.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及其依据 | 第165-167页 |
5.3 规划许可申请的前期程序 | 第167-168页 |
5.3.1 咨询 | 第167页 |
5.3.2 预申请 | 第167-168页 |
5.3.3 准备申请材料 | 第168页 |
5.4 规划许可的申请及授予程序 | 第168-171页 |
5.4.1 申请与受理 | 第168-169页 |
5.4.2 磋商与谈判 | 第169-171页 |
5.4.3 决定与公告 | 第171页 |
5.5 规划许可的维护程序 | 第171-173页 |
5.5.1 规划许可的变更 | 第171-172页 |
5.5.2 规划许可的撤回 | 第172页 |
5.5.3 许可的撤销 | 第172-173页 |
5.5.4 许可的注销 | 第173页 |
5.6 规划许可的救济程序 | 第173-175页 |
5.6.1 规划许可的申诉 | 第173-174页 |
5.6.2 规划许可的强制执行 | 第174-175页 |
5.7 规划许可核心程序的设置理念 | 第175-180页 |
5.7.1 协商谈判与制度成本 | 第175-177页 |
5.7.2 公示听证与知情权 | 第177页 |
5.7.3 许可撤回与信赖原则 | 第177-178页 |
5.7.4 许可申诉与法律救济 | 第178页 |
5.7.5 强制执行与制度权威 | 第178-180页 |
5.8 规划许可的利益相关者及决策 | 第180-192页 |
5.8.1 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 第180-186页 |
5.8.2 规划许可行政的权力模式 | 第186-189页 |
5.8.3 规划许可决策的考虑因素 | 第189-191页 |
5.8.4 规划许可决策的附加条件 | 第191-19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92-194页 |
第六章 我国开发控制的历史及制度分析 | 第194-236页 |
6.1 礼制、律令与建设管制 | 第194-202页 |
6.1.1 古代礼制与律令下的城市管制 | 第194-197页 |
6.1.2 近代对西方国家开发控制的制度移植 | 第197-200页 |
6.1.3 单向思维模式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200-202页 |
6.2 规划实施与开发控制 | 第202-207页 |
6.2.1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实施 | 第202-203页 |
6.2.2 市场经济下开发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调整 | 第203-205页 |
6.2.3 单路径规划体系的理论原型 | 第205-207页 |
6.3 单路径规划体系下的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 | 第207-222页 |
6.3.1 规划管理的范围 | 第207页 |
6.3.2 规划管理的价值取向 | 第207-208页 |
6.3.3 政府在规划管理中的角色 | 第208-209页 |
6.3.4 规划管理中的规划编制 | 第209-214页 |
6.3.5 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 第214-216页 |
6.3.6 我国法定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 | 第216-222页 |
6.4 开发控制制度中对开发活动的界定 | 第222-224页 |
6.4.1 开发活动的界定缺乏物权意识 | 第222-223页 |
6.4.2 开发活动的分类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 第223-224页 |
6.5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主体的区分 | 第224-227页 |
6.5.1 没有正确区分开发活动主体 | 第224-225页 |
6.5.2 公共利益主体的开发控制效率低下 | 第225-226页 |
6.5.3 忽略私人利益开发活动的义务与权利 | 第226-227页 |
6.6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外部性的区分 | 第227-229页 |
6.6.1 没有建立外部性区分与许可分类的联系 | 第227-228页 |
6.6.2 缺乏外部性评估的导则指引 | 第228页 |
6.6.3 外部性评估的法律责任模糊 | 第228-229页 |
6.7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控制方式的运用 | 第229-234页 |
6.7.1 混淆行政认可与规划许可 | 第229-230页 |
6.7.2 土地出让条件的设置机制不合理 | 第230-231页 |
6.7.3 用地规划许可的作用已弱化 | 第231-232页 |
6.7.4 建筑工程许可缺乏精细化分类 | 第232-233页 |
6.7.5 存量用地需要新的开发控制方式 | 第233-23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234-236页 |
第七章 基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调整而建构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 第236-268页 |
7.1 规划体系的调整:复合网络规划体系的转型 | 第236-241页 |
7.1.1 顺应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 第236-238页 |
7.1.2 向复合网络的规划体系转型 | 第238-241页 |
7.2 基于规划体系调整而构建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 第241-248页 |
7.2.1 “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 第241-243页 |
7.2.2 开发控制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243-245页 |
7.2.3 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的实现 | 第245-247页 |
7.2.4 开发控制体系多维属性的尊重 | 第247-248页 |
7.3 理论模型下开发活动定义及许可分类 | 第248-255页 |
7.3.1 开发控制的对象 | 第248-251页 |
7.3.2 基于利益主体区分行政认可 | 第251-253页 |
7.3.3 基于外部性区分法律授权认可 | 第253-255页 |
7.4 理论模型下的土地开发控制方式 | 第255-263页 |
7.4.1 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协调 | 第255-257页 |
7.4.2 地块类型特征的体现 | 第257-259页 |
7.4.3 开发控制方式的精细化运用 | 第259-263页 |
7.5 理论模型下的许可优化 | 第263-267页 |
7.5.1 规划许可的优化原则 | 第263-264页 |
7.5.2 用地规划许可的优化 | 第264页 |
7.5.3 工程规划许可的优化 | 第264-26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67-268页 |
第八章 广州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开发控制的制度性问题 | 第268-324页 |
8.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历史背景 | 第268-275页 |
8.1.1 近代市政管理(1843-1921) | 第268-270页 |
8.1.2 现代规划许可的雏形(1921-1949) | 第270-272页 |
8.1.3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1949-1988) | 第272-273页 |
8.1.4 现行规划许可程序的建立及调整(1987-) | 第273-275页 |
8.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机构及人员 | 第275-285页 |
8.2.1 规划管理及相关部门的设置 | 第275-278页 |
8.2.2 管理体制 | 第278-280页 |
8.2.3 审议机制 | 第280-283页 |
8.2.4 技术人员体系 | 第283-285页 |
8.3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基本架构 | 第285-295页 |
8.3.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实践框架 | 第285-290页 |
8.3.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编制 | 第290-292页 |
8.3.3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法规 | 第292-295页 |
8.4 广州市现有规划许可的分类程序 | 第295-300页 |
8.4.1 土地出让条件的程序 | 第297页 |
8.4.2 规划许可的程序 | 第297-299页 |
8.4.3 绿色通道许可程序 | 第299-300页 |
8.5 广州市规划许可的基本程序及其剖析 | 第300-311页 |
8.5.1 规划许可申请前期 | 第300-301页 |
8.5.2 规划许可申请及授予 | 第301-305页 |
8.5.3 规划许可的维护 | 第305-308页 |
8.5.4 规划许可的救济 | 第308-311页 |
8.6 广州市开发控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 第311-318页 |
8.6.1 历史保护区的利益博弈 | 第311-313页 |
8.6.2 城市更新区的目标与方式 | 第313-315页 |
8.6.3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 第315-316页 |
8.6.4 建筑物功能转换的诉求 | 第316-317页 |
8.6.5 多元目标的平衡次序 | 第317-318页 |
8.7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 第318-322页 |
8.7.1 忽略开发控制的政治性 | 第318-319页 |
8.7.2 缺乏制度经济性的成本意识 | 第319-320页 |
8.7.3 没有充分发挥技术性的作用 | 第320-322页 |
8.7.4 缺乏地方性的控制机制 | 第322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322-324页 |
第九章 .广州市开发控制制度改革的策略 | 第324-350页 |
9.1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代表性 | 第324-326页 |
9.1.1 广州市开发控制实践的困境具有普遍性 | 第324-325页 |
9.1.2 广州市开发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 第325页 |
9.1.3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探索具备创新能力 | 第325-326页 |
9.2 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分析 | 第326-328页 |
9.2.1 应用开发控制理论模型 | 第326-327页 |
9.2.2 基于广州市现有的制度基础 | 第327-328页 |
9.3 规划法规的完善及规划编制的改革 | 第328-335页 |
9.3.1 规划法规的完善 | 第328-333页 |
9.3.2 规划编制的改革 | 第333-335页 |
9.4 行政机构调整及技术人员体系的完善 | 第335-339页 |
9.4.1 公共部门职能的梳理 | 第335-336页 |
9.4.2 决策机制的完善 | 第336-338页 |
9.4.3 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 | 第338-339页 |
9.5 规划许可的程序改进 | 第339-348页 |
9.5.1 规划许可程序的优化细则 | 第339-341页 |
9.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分类改进 | 第341-348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348-350页 |
论文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350-365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350-358页 |
二、论文创新与特色 | 第358-363页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第363-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375页 |
附件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规划编制体系 | 第375-379页 |
附件二:国外代表性国家城市规划法对比 | 第379-385页 |
附件三:国外代表性规划行政机构设置 | 第385-391页 |
附件四:我国“一书三证”的内容及形式 | 第391-395页 |
附件五:我国规划机构设置概况 | 第395-399页 |
附件六:广州市国土规划资源委员会职能设置 | 第399-401页 |
附件七: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资料汇编 | 第401-4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09-411页 |
致谢 | 第411-414页 |
附件 | 第4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