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4-26页 |
一、选题背景与价值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6-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23-26页 |
第1章 秩序与历史:共同体思想溯源 | 第26-50页 |
1.1 至善的遐思——城邦共同体 | 第26-29页 |
1.1.1 个人只有生活在城邦中才能获得正义 | 第26-28页 |
1.1.2 城邦是最高的道德共同体 | 第28-29页 |
1.2 神性的光环——神圣共同体 | 第29-32页 |
1.2.1 “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的对立 | 第29-31页 |
1.2.2 君权神授:神权政治共同体 | 第31-32页 |
1.3 人的发现——契约共同体 | 第32-39页 |
1.3.1 自然权利与“利维坦” | 第33-35页 |
1.3.2 财产权与有限权力政府 | 第35-37页 |
1.3.3 公意与道德政治 | 第37-39页 |
1.4 理性的思辨——“自由”共同体 | 第39-50页 |
1.4.1 道德自律与公民社会 | 第39-41页 |
1.4.2 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 | 第41-45页 |
1.4.3 “类”与爱的共同体 | 第45-50页 |
第2章 “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国家观批判 | 第50-84页 |
2.1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性主义国家观批判 | 第50-61页 |
2.1.1 国家应该是政治理性和法的理性的实现 | 第50-53页 |
2.1.2 私人利益把最狭隘的形态宣布为国家准则 | 第53-57页 |
2.1.3 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扬弃 | 第57-61页 |
2.2 “狡猾的私人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幻性分析 | 第61-73页 |
2.2.1 异化劳动对自主活动的制约 | 第61-66页 |
2.2.2 分工对全面发展的牵绊 | 第66-70页 |
2.2.3 私有制对真正自由的阻碍 | 第70-73页 |
2.3 实践与革命——“虚幻共同体”的消解 | 第73-84页 |
2.3.1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 第73-76页 |
2.3.2 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出场 | 第76-79页 |
2.3.3 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 第79-84页 |
第3章 “抽象共同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批判 | 第84-124页 |
3.1 “抽象共同体”的现实前阶——货币共同体 | 第84-88页 |
3.1.1 起初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 | 第85-86页 |
3.1.2 具有真正的权力的货币 | 第86-88页 |
3.2 “抽象共同体”的集中体现——资本共同体 | 第88-96页 |
3.2.1 货币向资本的罗陀斯跳跃 | 第88-92页 |
3.2.2 作为“普照光”的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 | 第92-96页 |
3.3 “抽象共同体”的现实统治——人与物的颠倒 | 第96-114页 |
3.3.1 庞大的商品堆积对人的淹没 | 第97-102页 |
3.3.2 行进的货币物神对人的布道 | 第102-107页 |
3.3.3 人化的资本对人的社会关系的颠倒 | 第107-111页 |
3.3.4 拜物教意识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双重掌控 | 第111-114页 |
3.4 “抽象共同体”的自省自察——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 第114-119页 |
3.4.1 马克思研究自然共同体的目的 | 第114-115页 |
3.4.2 自然共同体的三种具体形式 | 第115-117页 |
3.4.3 哪种形式的自然共同体孕育了资本主义 | 第117-119页 |
3.5 “抽象共同体”的本质意蕴 | 第119-124页 |
3.5.1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揭示 | 第119-121页 |
3.5.2 对现代性最深刻的批判 | 第121-124页 |
第4章 “自由人联合体”:“真正共同体”建构 | 第124-168页 |
4.1 “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24-143页 |
4.1.1 人道主义影响下的抽象论述 | 第124-131页 |
4.1.2 唯物史观指引下的具体论述 | 第131-137页 |
4.1.3 政治经济学论证下的科学发展 | 第137-143页 |
4.2 “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143-153页 |
4.2.1 生产力的发展是其物质基础 | 第143-146页 |
4.2.2 “现实的个人”是其逻辑前提 | 第146-149页 |
4.2.3 “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实现形式 | 第149-151页 |
4.2.4 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价值旨归 | 第151-153页 |
4.3 “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机制 | 第153-168页 |
4.3.1 获得“自由时间” | 第153-157页 |
4.3.2 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157-161页 |
4.3.3 超越“政治国家” | 第161-163页 |
4.3.4 生成“自由个性” | 第163-168页 |
结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回响 | 第168-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