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界定 | 第13-19页 |
1.3.1 研究时间段划分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影响因素界定 | 第14页 |
1.3.3 新铺的界定 | 第14-16页 |
1.3.4 新铺的墟镇与普通村落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5 老铺的界定 | 第17页 |
1.3.6 有关客家梅州村落研究 | 第17-19页 |
1.3.7 有关蕉岭县新铺镇和石窟河的研究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3-41页 |
2.1 地理因素 | 第24-30页 |
2.2 商贸因素 | 第30-37页 |
2.3 文化因素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明代新铺形成时期的空间形态 | 第41-56页 |
3.1 新铺墟与普通村落的分离 | 第41-42页 |
3.2 普通村落的空间形态 | 第42-51页 |
3.2.1 普通村落的沿河开基选址 | 第42-45页 |
3.2.2 公共祭祀空间庙宇的沿河兴建 | 第45-47页 |
3.2.3 祖祠开基特点 | 第47-50页 |
3.2.4 普通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 第50-51页 |
3.3 墟镇的空间形态 | 第51-55页 |
3.3.1 老铺的选址与形成(明万历年间1537—1620) | 第51-54页 |
3.3.2 墟镇空间形态特点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清代新铺发展时期的空间形态 | 第56-82页 |
4.1 墟镇的空间形态 | 第57-66页 |
4.1.1 墟市的北迁及发展 | 第57-59页 |
4.1.2 墟市庙宇的兴建 | 第59-64页 |
4.1.3 商业会馆的兴建 | 第64-65页 |
4.1.4 墟镇空间形态特点 | 第65-66页 |
4.2 普通村落的空间形态 | 第66-80页 |
4.2.1 水利基础设施水陂的建造 | 第66页 |
4.2.2 庙宇的分布 | 第66-68页 |
4.2.3 村落繁衍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68-75页 |
4.2.4 民居建筑 | 第75-79页 |
4.2.5 普通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 第79-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近代新铺鼎盛时期的空间形态 | 第82-105页 |
5.1 墟镇的空间形态 | 第82-90页 |
5.1.1 新铺墟镇的公建与民居 | 第82-87页 |
5.1.2 庙宇祭祀圈的形成 | 第87-88页 |
5.1.3 墟镇空间形态特点 | 第88-90页 |
5.2 普通村落的空间形态 | 第90-103页 |
5.2.1 水利基础设施 | 第90-92页 |
5.2.2 村落民居华侨建筑的特点 | 第92-96页 |
5.2.3 庙宇祭祀圈的形成 | 第96-101页 |
5.2.4 普通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 第101-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05-113页 |
6.1 梳理 | 第105-110页 |
6.1.1 按时间脉络梳理 | 第105-106页 |
6.1.2 按聚落要素梳理 | 第106-110页 |
6.2 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 | 第117-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件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