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15页 |
1.1.1 能源危机引发的思考 | 第7-8页 |
1.1.2 析氧催化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3 镍基氢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4 本课题的研究设想 | 第11-13页 |
1.1.5 生物模板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6 Fe_2O_3光阳极膜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15-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17-19页 |
2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19-23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9-21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1页 |
2.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1页 |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1页 |
2.2.5 红外光谱(IR) | 第21-22页 |
2.2.6 电化学/光电化学测试 | 第22-23页 |
3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氢氧化镍薄膜 | 第23-35页 |
3.1 电化学沉积法在钛箔上制备氢氧化镍薄膜 | 第23-25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23页 |
3.1.2 氢氧化镍薄膜形成的原理 | 第23-24页 |
3.1.3 氢氧化镍薄膜电沉积时间的优化 | 第24页 |
3.1.4 氢氧化镍薄膜电化学活性比较 | 第24-25页 |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辅助制备氢氧化镍薄膜电极 | 第25-34页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 第25-27页 |
3.2.2 滴涂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氢氧化镍薄膜电极 | 第27页 |
3.2.3 浸泡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氢氧化镍薄膜电极 | 第27-28页 |
3.2.4 溶液混合沉积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氢氧化镍薄膜电极 | 第28-29页 |
3.2.5 沉积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氢氧化镍薄膜电极 | 第29-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4 谷氨酸/Ni(OH)_2薄膜的制备及其析氧电催化性能 | 第35-4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4.1.1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36页 |
4.1.2 光电化学测试 | 第3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4.2.1 样品形貌表征 | 第36-38页 |
4.2.2 样品物相表征 | 第38-39页 |
4.2.3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9-40页 |
4.2.4 电沉积参数优化 | 第40-42页 |
4.2.5 线性循环伏安表征 | 第42页 |
4.2.6 计时电流表征 | 第42-43页 |
4.2.7 计时电位表征 | 第43-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5 负载Ni(OH)_2对α-Fe_2O_3薄膜光电化学性能的增强效应 | 第45-53页 |
5.1 薄膜的制备 | 第45-46页 |
5.1.1 α-Fe_2O_3薄膜的制备 | 第45页 |
5.1.2 α-Fe_2O_3/Ni(OH)_2薄膜的制备 | 第45-46页 |
5.2 样品表征 | 第46-49页 |
5.2.1 XRD表征 | 第46页 |
5.2.2 SEM表征 | 第46-47页 |
5.2.3 光电化学测试 | 第47-49页 |
5.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9-51页 |
5.3.1 电沉积时间 | 第49-50页 |
5.3.2 干燥温度 | 第50页 |
5.3.3 结晶条件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3页 |
6 鞭毛/氢氧化镍/α-Fe_2O_3复合光电极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活性 | 第53-75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6.1.1 α-Fe_2O_3催化剂薄膜的制备 | 第54-55页 |
6.1.2 大肠杆菌鞭毛纳米线生物模板的引入 | 第55-56页 |
6.1.3 α-Fe_2O_3/鞭毛纳米线/Ni(OH)_2薄膜的制备 | 第56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73页 |
6.2.1 样品的形貌表征 | 第56-61页 |
6.2.2 薄膜的电化学/光电化学活性测试 | 第61-73页 |
6.3 小结 | 第73-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