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第19-28页
    2.1 BIM的基本概念第19-21页
        2.1.1 BIM技术概述第19-20页
        2.1.2 BIM软件的介绍第20-21页
    2.2 BIM在管线综合中的应用第21-22页
    2.3 传统管线综合设计的工作流程第22-23页
    2.4 基于BIM技术的管线综合工作流程第23-24页
    2.5 传统管线综合设计的局限性及应用BIM技术后的优势对比分析第24-26页
        2.5.1 传统管线综合设计的局限性第24-25页
        2.5.2 基于BIM技术在管线综合中的优势第25-26页
    2.6 BIM技术在管线综合应用中的问题及不足第26-27页
    2.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方案研究第28-64页
    3.1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设计基本要点第28-34页
        3.1.1 管线综合排布的依据和原则第28-30页
        3.1.2 管线综合排布的基本形式第30-32页
        3.1.3 管线综合排布的基本步骤第32-34页
    3.2 创建BIM模型第34-51页
        3.2.1 前期准备第35-43页
        3.2.2 各专业BIM模型的建立第43-51页
    3.3 管线综合模型检查第51-54页
        3.3.1 模型核查第51-52页
        3.3.2 模型碰撞检查第52-54页
    3.4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排布方案分析第54-55页
    3.5 管线综合各系统动态可计算第55-63页
        3.5.1 管线综合方案的确定第55页
        3.5.2 管线水力计算分析第55-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研究第64-73页
    4.1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第64-66页
        4.1.1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64页
        4.1.2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第64-66页
    4.2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第66-67页
        4.2.1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6-67页
        4.2.2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第67页
    4.3 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7-70页
        4.3.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第67页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7-70页
    4.4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0-72页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70页
        4.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BIM技术管线综合方法的应用——案例分析江西某综合教学实验大楼第73-100页
    5.1 项目概况第73页
    5.2 BIM模型建立第73-77页
        5.2.1 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第73-74页
        5.2.2 管线综合各专业模型的建立第74-75页
        5.2.3 模型核查第75-76页
        5.2.4 模型碰撞检查第76-77页
    5.3 BIM的管线综合方案的确定第77-93页
        5.3.1 依据原设计图纸的问题第77-78页
        5.3.2 管线综合虚拟建造排列方式第78-90页
        5.3.3 不同管线综合排布方案水力计算第90页
        5.3.4 不同管线综合排布方案工程量统计第90-93页
    5.4 管线综合排布方案比选第93-98页
    5.5 基于BIM技术管线综合应用总结第98-99页
    5.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结论第100页
    6.2 展望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性化作业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为例
下一篇:广电网络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