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6-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第7页 |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 | 第7-9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 | 第11-16页 |
一、价值观及核心价值观 | 第11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1-12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 | 第12页 |
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 第16-27页 |
一、富强与传统文化 | 第16-19页 |
(一)富强的科学内涵 | 第16页 |
(二)中国古代的富强思想 | 第16-18页 |
(三)传统富强观的当代价值 | 第18-19页 |
二、民主与传统文化 | 第19-21页 |
(一)民主的科学内涵 | 第19页 |
(二)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 第19-21页 |
(三)传统民主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21页 |
三、文明与传统文化 | 第21-23页 |
(一)文明的科学内涵 | 第21-22页 |
(二)中国古代的文明思想 | 第22-23页 |
(三)传统文明观的当代意义 | 第23页 |
四、和谐与传统文化 | 第23-27页 |
(一)和谐的科学内涵 | 第23-24页 |
(二)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 第24-25页 |
(三)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 第27-37页 |
一、自由与传统文化 | 第27-29页 |
(一)自由的科学内涵 | 第27-28页 |
(二)中国古代的的自由思想 | 第28-29页 |
(三)中国古代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29页 |
二、平等与传统文化 | 第29-31页 |
(一)平等的科学内涵 | 第29-30页 |
(二)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 | 第30-31页 |
(三)中国古代平等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1页 |
三、公正与传统文化 | 第31-33页 |
(二)中国古代的公正观 | 第32-33页 |
(三)中国古代公正观的当代意义 | 第33页 |
四、法治与传统文化 | 第33-37页 |
(一)法治的科学内涵 | 第33-34页 |
(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 | 第34-36页 |
(三)传统法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与传统文化 | 第37-45页 |
一、爱国与传统文化 | 第37-39页 |
(一)爱国的科学内涵 | 第37页 |
(二)中国古代的爱国思想 | 第37-39页 |
(三)传统爱国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9页 |
二、敬业与传统文化 | 第39-41页 |
(一)敬业的科学内涵 | 第39页 |
(二)中国古代的敬业思想 | 第39-40页 |
(三)传统敬业观的当代意义 | 第40-41页 |
三、诚信与传统文化 | 第41-43页 |
(一)诚信的科学内涵 | 第41页 |
(二)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 | 第41-42页 |
(三)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价值 | 第42-43页 |
四、友善与传统文化 | 第43-45页 |
(一)友善的科学内涵 | 第43页 |
(二)中国古代的友善思想 | 第43-44页 |
(三)传统友善观的当代价值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