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纯电动汽车用AMT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纯电动汽车换挡同步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同步器同步模式换挡过程建模与分析 | 第19-40页 |
2.1 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 换挡过程分阶段分析 | 第20-31页 |
2.2.1 退挡过程分析 | 第21-22页 |
2.2.2 进挡过程分析 | 第22-30页 |
2.2.3 换挡执行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2.3 同步器同步模式换挡过程仿真分析 | 第31-39页 |
2.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3.2 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33-35页 |
2.3.3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35-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电机调速模式换挡过程建模与分析 | 第40-54页 |
3.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3.1.1 三相静止(自然)坐标系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1.2 坐标变换 | 第42-43页 |
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 第43-47页 |
3.2.1 矢量控制原理介绍 | 第43-44页 |
3.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实现 | 第44-47页 |
3.3 电机调速模式换挡过程仿真分析 | 第47-53页 |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3.2 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3.3.3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联合同步模式换挡过程建模与分析 | 第54-62页 |
4.1 联合同步模式的提出 | 第54-55页 |
4.2 联合同步模式换挡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2.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56-58页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联合同步模式的优化 | 第58-61页 |
4.3.1 遗传算法的原理及实现过程 | 第58-59页 |
4.3.2 经济型和动力型同步模式换挡方案的确定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不同同步模式换挡过程试验分析 | 第62-76页 |
5.1 直驱式AMT换挡试验台架介绍 | 第62-66页 |
5.1.1 试验台架结构 | 第62-63页 |
5.1.2 控制系统 | 第63-66页 |
5.2 试验验证 | 第66-75页 |
5.2.1 试验台阻力矩测量 | 第66-67页 |
5.2.2 同步器同步模式换挡过程试验 | 第67-70页 |
5.2.3 电机调速模式换挡过程试验 | 第70-73页 |
5.2.4 联合同步模式换挡过程试验 | 第73-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创新点 | 第77页 |
6.3 论文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