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并购的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并购及并购风险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1.2 行业冲击 | 第14-15页 |
2.1.3 风险识别 | 第15页 |
2.1.4 风险管理 | 第15页 |
2.1.5 等级全息建模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市场力量理论 | 第16页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6页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的过程及短期效应 | 第18-25页 |
3.1 案例介绍 | 第18-21页 |
3.1.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18页 |
3.1.2 并购的目的 | 第18页 |
3.1.3 并购时间及过程回顾 | 第18-20页 |
3.1.4 并购前后股权变动情况 | 第20-21页 |
3.2 并购动因的分析 | 第21-23页 |
3.2.1 市场力量 | 第21-22页 |
3.2.2 行业冲击 | 第22-23页 |
3.3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的短期市场效应 | 第23-24页 |
3.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申万宏源并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25-41页 |
4.1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的风险识别 | 第25-28页 |
4.1.1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第25页 |
4.1.2 风险识别框架的构建 | 第25-28页 |
4.2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的风险分析 | 第28-39页 |
4.2.1 战略风险 | 第28-29页 |
4.2.2 经营风险 | 第29-32页 |
4.2.3 财务风险 | 第32-38页 |
4.2.4 人员流失风险 | 第38-39页 |
4.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主并方申银万国的风险应对举措 | 第41-49页 |
5.1 战略风险的应对 | 第41-44页 |
5.1.1 主并方并购前的详尽调查 | 第41-42页 |
5.1.2 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42-44页 |
5.2 经营风险的应对 | 第44-45页 |
5.2.1 系统的整合 | 第44页 |
5.2.2 营业网点的整合 | 第44页 |
5.2.3 品牌的整合 | 第44-45页 |
5.2.4 经营业务的整合 | 第45页 |
5.3 财务风险的应对 | 第45-47页 |
5.3.1 定价风险的应对 | 第45页 |
5.3.2 支付风险的应对 | 第45-46页 |
5.3.3 偿债风险的应对 | 第46页 |
5.3.4 财务整合风险的应对 | 第46-47页 |
5.4 人员流失风险的应对 | 第47-48页 |
5.4.1 开展谈话工作 | 第47页 |
5.4.2 合理进行人力调整 | 第47页 |
5.4.3 重铸人力资源体系 | 第47页 |
5.4.4 构建合理薪酬体系 | 第47-48页 |
5.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启示与建议 | 第49-50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附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