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大豆胞囊线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 第11-15页 |
1.1.1 分类学地位及形态 | 第11页 |
1.1.2 大豆胞囊线虫生活史 | 第11-12页 |
1.1.3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4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 | 第14页 |
1.1.5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途径 | 第14-15页 |
1.2 Rhg1抗性位点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Rhg1抗性位点的发现 | 第15页 |
1.2.2 Rhg1抗性位点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氨基酸转运体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氨基酸转运体家族 | 第16-17页 |
1.3.2 氨基酸转运体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参与抗虫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4.1 JA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 | 第17-18页 |
1.4.2 JA参与抗病或抗虫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豆胞囊线虫计数方法的优化 | 第20-2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2.1.1 材料 | 第20页 |
2.1.2 方法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胞囊在不同条件下发射光强度的比较 | 第21-22页 |
2.2.2 激发光和发射光最适组合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3 计数参数的优化 | 第23-24页 |
2.2.4 计数方法准确性评估 | 第24页 |
2.2.5 计数效率的比较 | 第24-25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GmAAT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6-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3.1.1 材料 | 第26-27页 |
3.1.2 方法 | 第27-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5页 |
3.2.1 GmAAT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3-35页 |
3.2.2 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及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35-37页 |
3.2.3 植物材料GmAAT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37-38页 |
3.2.4 拟南芥材料的氨基酸毒性试验分析 | 第38-40页 |
3.2.5 大豆材料的氨基酸毒性试验分析 | 第40-41页 |
3.2.6 大豆中过表达GmAAT与茉莉酸途径的关联性分析 | 第41-44页 |
3.2.7 抑制JA合成与大豆种质对SCN抗性的关联性分析 | 第44-45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