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2.1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工业园区内涵 | 第12页 |
2.1.2 工业园区特征 | 第12-13页 |
2.1.3 低碳工业园界定 | 第13-14页 |
2.2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理论回顾 | 第14-15页 |
2.2.1 低碳经济学理论 | 第14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3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15页 |
2.3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相关理论评析 | 第15-17页 |
2.3.1 工业园区低碳化规划研究 | 第15页 |
2.3.2 工业园区低碳化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2.3.3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3 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3.1 直接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3.1.1 能源结构 | 第17页 |
3.1.2 产业结构 | 第17-18页 |
3.2 潜在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3.2.1 低碳技术 | 第18-19页 |
3.2.2 专业人才 | 第19页 |
3.3 保障因素 | 第19-21页 |
3.3.1 政策法规 | 第19-20页 |
3.3.2 管理体制 | 第20-21页 |
4 实证分析:南昌高新区与苏州工业园的比较 | 第21-44页 |
4.1 比较对象的选取说明 | 第21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1-22页 |
4.3 工业园区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 第22-27页 |
4.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2-23页 |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3-25页 |
4.3.3 评价指标解释与量化说明 | 第25-27页 |
4.4 权重的确定 | 第27-36页 |
4.4.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27-30页 |
4.4.2 层次单排序 | 第30-36页 |
4.5 评价体系的应用:两大工业园区的低碳化水平比较 | 第36-44页 |
4.5.1 南昌高新区低碳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4.5.2 南昌高新区低碳化水平评价 | 第37-39页 |
4.5.3 苏州工业园低碳化发展概况 | 第39-40页 |
4.5.4 苏州工业园低碳化水平评价 | 第40-42页 |
4.5.5 南昌高新区与苏州工业园低碳化水平对比评价 | 第42-44页 |
5 江西省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路径选择 | 第44-51页 |
5.1 优化园区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 第44-45页 |
5.1.1 建立园区绿色能源体系 | 第44-45页 |
5.1.2 加大能源技术的引进与研发 | 第45页 |
5.2 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助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 | 第45-46页 |
5.2.1 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 第46页 |
5.2.2 打造低碳产业集群 | 第46页 |
5.3 提高低碳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5.4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培育和引进低碳领域人才 | 第47页 |
5.5 完善低碳政策法规,加强园区低碳管理 | 第47-48页 |
5.6 抓住国际合作机遇,加快建设CDM项目 | 第48-49页 |
5.7 提高公众低碳意识,鼓励全民参与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专家意见咨询表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