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草吊”丧葬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对丧葬仪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国内对丧葬仪式研究 | 第12-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6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生境与场域 | 第17-26页 |
一、自然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二、人口与生计 | 第18-20页 |
三、巍山彝族历史源流 | 第20页 |
四、巍山彝族宗教信仰 | 第20-26页 |
(一)民间信仰 | 第21-24页 |
(二)道教与佛教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巍山彝族传统丧葬习俗 | 第26-39页 |
一、巍山彝族传统观念认知 | 第26-29页 |
(一)对生的认识 | 第26-27页 |
(二)对死的认识 | 第27-28页 |
(三)对疾病的认知 | 第28-29页 |
(四)对死后世界的认知 | 第29页 |
二、巍山彝族传统丧葬习俗 | 第29-36页 |
(一)正常死亡 | 第30-33页 |
(二)非正常死亡 | 第33-36页 |
三、丧葬中的沟通媒介 | 第36-39页 |
(一)毕摩 | 第36-37页 |
(二)跳神匠 | 第37页 |
(三)道师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巍山彝族“草吊”丧葬 | 第39-54页 |
一、“草吊”丧葬释义 | 第39-40页 |
二、“草吊”由来的传说 | 第40-41页 |
三、“草吊”丧葬仪式过程 | 第41-49页 |
(一)“草吊”丧葬中的招魂仪式 | 第41-43页 |
(二)“草吊”丧葬中的丧葬仪式过程 | 第43-49页 |
四、丧葬仪式的阈限过程分析 | 第49-54页 |
第四章 “草吊”丧葬的特点及文化意义阐释 | 第54-70页 |
一、“草吊”丧葬的特点叙事 | 第54-56页 |
(一)招魂归位 | 第54-55页 |
(二)草人替代 | 第55页 |
(三)氛围轻松 | 第55-56页 |
二、“草吊”丧葬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56-62页 |
(一)灵魂不灭 | 第56-58页 |
(二)祖先崇拜 | 第58-60页 |
(三)多元宗教的融合 | 第60-62页 |
三、“草吊”丧葬的功能沿革 | 第62-64页 |
(一)实现从鬼到祖先的转化 | 第62页 |
(二)实现身心整合的治疗效果 | 第62-63页 |
(三)实现社会秩序及意义的重构 | 第63-64页 |
四、“草吊”丧葬生成及留存的实践逻辑 | 第64-67页 |
(一)灵魂观念的主导 | 第65页 |
(二)民众精神的需求 | 第65-66页 |
(三)文化模式的迫力 | 第66-67页 |
五、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维系与嬗变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